博物館館長吳先斌 抗戰老兵手印墻。本版攝影現代快報記者顧煒 珍貴展品《戰時畫報》 民間抗戰博物館 陳琛同學給學大送來錦旗 原標題:一個人的抗戰博物館 今年8月,吳先斌將赴日本參加《為了和平揭露戰爭的展覽》 2006年,吳先斌自掏腰包建起了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幾年過去了,他已經砸進去了3000多萬元。 這個喜歡戴紅星鴨舌帽的男人,說話語速極快,“我覺得我運氣還挺好的,創業的時候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機,能夠在40歲以前完成資金積累,讓我可以在40歲以后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自打成立了這個博物館后,我才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感來源。” 今年8月,吳先斌將帶著其館藏的28幅反映侵華日軍暴行的照片,前往日本參加《為了和平揭露戰爭的展覽》,全程自費,他說,這是中國民間相關團體第一次參加這個主題活動。 現代快報記者毛麗萍 胡玉梅 14分鐘的短片,成為心中的痛 說起為什么建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時,吳先斌笑了。 “許多人都會問我,你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后代嗎,我說不是;你是抗戰老兵的后代嗎,我答,也不是;你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后代嗎,我回答,什么都不是。有時候為了滿足大家的一些好奇心,我矯情地回答:“我是南京城的后代。”收起笑容,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每當回答這個問題時,他都會想起1983年的那個冬天。 那時候,吳先斌還是一個20出頭的毛頭小伙,在南京大學電教室工作。 一天臨近下班的時候,他桌子上的電話響了,領導幾乎用命令的口氣說:“你不能下班,馬上有位歷史系的老師拿一盤從美國弄回來的內部材料,必須在專業的設備上才能播放,你得把這件事處理好。”無奈的他留了下來,沒多久,就見老主任陪著一位非常清瘦的老師來了。吳先斌將磁盤放進錄像機內,屏幕上出現的畫面既無注名,也沒聲音,整個影片沒有一句敘說結構的描述,只有一段段剪輯而成的生硬畫面,“畫面中人物痛苦的表情告訴我這座城市曾經發生過什么。”老師說,這是馬吉先生在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期間拍攝的14分鐘短片。 14分鐘,讓吳先斌感覺窒息。 “后來,我知道了這位老師的名字叫高興祖,一個令所有研究近代史的人肅然起敬的名字。”吳先斌說,這段無聲短片一直在他心中揮之不去。 一本舊畫冊,間接促成了“民間抗戰博物館” 一晃10幾年過去了,吳先斌迷上了逛朝天宮古玩市場,“也談不上什么古董,就是喜歡買一些老南京的玩意兒。生活在這個城市這么多年,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城市的過去。” 2004年的12月,他又去了,可是具體幾號,他記不清了。 印象中,那天他轉了幾圈都沒發現什么。 就在一無所獲時,一陣“南腔”與“北調”的對話,吸引了他的注意。“北調”說:“這是你們南京的東西,你還嫌貴了?”“南腔”答:“就是南京的東西也不值一萬二啊?” 聞言,吳先斌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循聲望去,在一個東北人的地攤上有一位南京人舉著一本泛黃、殘缺不堪的畫冊,雙方正在討價還價。出于對高額叫價的好奇,他湊了過去。 由于價格談不攏,那位南京人無奈地離開了。 撿起那本沒被買走的舊畫冊,吳先斌看到了一張既熟悉又陌生的照片,熟悉的是照片主位置上的中央大學大禮堂,陌生的是校園中沒有一個學子,有的是持槍荷彈、充滿殺氣的日本兵。吳先斌說,當時他感覺到了陣陣寒氣。 但“熱血總是能戰勝寒冷”的,最終吳先斌花一萬元買下了這本畫冊。 當天晚上,他徹夜未眠,“我對那段痛苦的歷史了解也僅限于教科書,概念清楚細節模糊,我得找個專家問問。” 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張連紅,當時,張教授說,“我們南京大屠殺史研究還是很落后,且落后于日本。” “我們長期以來研究的都是宏觀史,微觀史無人問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我們國家一直都是以公職人員為主導的研究隊伍,沒有社會力量的參與,而研究微觀史恰恰是要社會各種人員的參與……”聽著張連紅的話,吳先斌非常吃驚,從此,他開始專門搜集抗戰方面的史料。 2006年,為了心中那個“知道”,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知道”,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通過審批,在安德門附近“問世”了。 博物館很個性,珍藏了3700多件珍貴文物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民間抗戰博物館的開館,還曾入了“南京市建國六十周年大事記”。曾經,“企業家吳先斌開辦民間抗戰博物館有什么社會意義”是江寧區學生初中升高中會考模擬試卷的一道試題。 吳先斌認為,這是這個城授予他的一面“沒有公章的獎狀”。 與國內大多數博物館一樣,周一閉館,其它時間免費開放,只是這個博物館的裝潢充滿了個性。 黑色的外墻,上面印有一面超大國旗。 “一個沒有危機感的民族是無望和無救的。”入口處墻上鐫刻著田漢的名言警句,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靈。 走進展廳,迎門是堵墻,上面鐫刻了巨幅《義勇軍進行曲》詞譜,懾人心魄;側面懸掛著的72張神情各異的幸存者照片,均為吳先斌采訪時所攝,象征著當年那段黑暗的大屠殺史;雪白的墻上,參觀者筆跡各異的簽名和留言,則是一種無聲的震撼。 “這個博物館里,你可以感受到我個人的濃濃情感,我這里沒有標語口號,只有文物在講述歷史。”他說,他這個館里現在已有3700多件珍貴文物,4萬余冊抗戰類書籍,其中關于抗戰歷史的孤本善本就有2000多本。 “這也算是我給南京城留下的一筆財富吧。”吳先斌抬起了頭。 一件件文物“淘”來不易 “這里的每一張老照片,每一件文物,都是我自己挑選自己布展的。”不過,吳先斌還是很遺憾地表示,相比公辦博物館,民間博物館學術力量不足,征集文物時觸角不如公辦的敏銳。 盡管如此,他還是到處在“淘”。 讓吳先斌感到頗有價值的是一張侵華日軍自己拍攝的南京仙鶴門大屠殺的照片。照片上尸橫遍野,慘不忍睹,是日軍在南京屠城屠鄉的有力證據。 “侵華日軍為了炫耀戰功,各部隊都有出寫真帖的習慣,這張照片就出現在日軍攻打南京部隊之一的伊東部隊的寫真帖內,是5年前我從一個東北收藏家手中花錢買的。為了購買這套資料,我坐了10個小時的火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整套資料共花去5萬元。” “我不覺得價錢高。雖然以前有記錄日軍在南京仙鶴門暴行的文字史料,但圖片史料比較缺乏,而‘一張照片勝過1000個單詞’。” 吳先斌說。 據了解,包括這張照片在內,吳先斌收藏的78張歷史照片,已被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館員曹必宏編撰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歷史圖像》采用。 吳先斌還從一名鐘姓的南京人手中購得日軍轟炸南京、屠殺平民的歷史照片,攝影者為著名學者顧毓秀的表親、后來加入中共的薛寶鼎。研究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的王衛星說,這是對現有日機轟炸南京的歷史照片的重要補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在這家民間博物館中,還有日軍大屠殺期間江南水泥廠難民區中方管理人員賈瑞林使用過的望遠鏡、徐莘農等記載難民區真實情況的書信…… 這么多年來,吳先斌先后去過長沙、重慶、廣州等城市,投入大量資金去搜集日軍侵華史料。 陳列廳里有一張看上去皺皺的名片,字體均為豎寫,正面是陳中柱的名字和頭銜:魯蘇皖邊區游擊第四縱隊司令陳中柱。1938年底,陳中柱擔任魯蘇皖邊區游擊第四縱隊少將司令,此后幾年里,他積極與新四軍配合,堅持在蘇中、蘇北地區開展對日游擊作戰,屢立戰功,威震敵膽。1941年初,日偽軍分幾路大規模“掃蕩”,圍剿魯蘇皖邊區游擊部隊,主要矛頭對著陳中柱指揮的第四縱隊。激烈的戰斗中,陳中柱身中六彈壯烈犧牲。后頭顱被日軍割下,帶到泰州向日酋南部襄吉請功,因此陳有“斷頭將軍”之稱。 2012年8月,陳中柱遠在澳大利亞的女兒獲悉父親名片后,專程趕到博物館,寫下一段話:“爸爸,我今天見到您的筆跡和印章,回憶往事,又像見到您一樣。” “每一個藏品都有故事。”吳先斌一直說。 為省錢,一個人既當館長又當講解員 雖然博物館很小,但吳先斌已經接待參觀者16萬余人次。 來這里參觀的,雖然大多都是自發尋來,有附近的鄰居,有大學生,有學者,也有抗戰老兵的后人們……但吳先斌透露,也有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以及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外籍訪問團。 他說,能來這里參觀的都是有緣人,如果一個觀眾在博物館里逗留20分鐘以上,他會去主動搭訕,親自當講解員。 那么多人來參觀,為什么不配專門的講解員,吳先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其實,我也挺想配講解員,但經費吃緊,只要得空,我就自己客串當講解員。”他說,他一年最起碼給觀眾講解五六十場。 一個人既是館長,又是研究人員,還是講解員,吳先斌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經濟壓力挺大的。據介紹,這么些年,他已花了3000多萬元。 吳先斌坦言,目前博物館如果要正常運轉,光水電費,每年需要30來萬元。而博物館員工,每個人一年工資七八萬元下不來。為了讓資金更多地用于搜集史料,吳先斌十分節約,他省下火車的臥鋪費,千里迢迢坐硬座,甚至站著,去外地“淘寶”,一站就是10個小時。 不過,再省,他也沒忘了把這個館跟國際接軌,“現在,博物館都要和國際接軌,微博、微信、WIFI,樣樣要有,還要有聲光電,我這個博物館也面臨瓶頸。”為了博物館運作,吳先斌聘請了7位工作人員,這讓一個人的團隊,變成了8人團隊。如今,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有了自己的官微、微信平臺,館內空調機上貼著博物館的二維碼,上面標著:本館WIFI全覆蓋。而他聘請的7人工作團,現在正在臺灣,成立了口述歷史調查組,正在傾聽抗戰老兵的故事,將來和公眾分享。 從幾年前開始,他還帶著志愿者們開始了一項新的工作:陪伴幸存者,看望老兵。陪老人聊聊天,不談戰爭,就拉拉家常。 “我感覺戰爭的陰影在他們心中始終沒有散去,但他們并沒有抱怨什么,而是平靜地度過自己的晚年。”吳先斌感慨道,“看著他們,我深深地感到,和平是多么幸福。如果更多人意識到這一點,那么許多悲劇就不會重演。” 72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肖像,200多個老兵的手印……吳先斌說,他必須要“趕時間”。 8月,他將自費前往日本參展 每年的8月份,也就是日本盂蘭盆節前后,日本中國友好協會會在日本各地巡回舉辦《為了和平揭露戰爭的展覽》,展出日本侵華戰爭暴行的歷史照片以及文物,展覽前后歷時20多天。今年8月,吳先斌將帶著28幅反映日軍侵華暴行的照片到日本參展。 吳先斌介紹,這個展覽主要圍繞戰爭與和平主題,內容涉及“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七三一”和“一00”細菌部隊,南京大屠殺、從軍慰安婦問題、日本的戰爭責任、日本對東南亞各國的侵略,以及靖國神社、教科書問題等十幾個專題。同時,也展示日本遭受原子彈爆炸所受到的傷害。展覽文物一般會達幾千件,其中包括相當一批日軍侵華的物證和日軍在中國各地犯下罪行的照片。 據介紹,這些文物多來自日本民間。而在每年展出時,都會在日本國內引起不小的轟動,反響強烈。 但每年的展覽也都會遭到日本右翼勢力的抵制和破壞,比如用高音喇叭進行“聲音轟炸”等,可是右翼的搗亂從來就無法真正阻撓這個展覽的進行。 在今年的3月份,吳先斌收到了《為了和平揭露戰爭的展覽》的組織者的邀約,他覺得這個活動對于宣傳那段歷史真相有著重要的意義,便立即決定自費參展。 這是中國民間相關團體第一次參加這個主題活動。據介紹,這次展覽,會有兩個日本人現身說法,一個是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近藤一,另一個是因為各種原因來到中國,后來加入八路軍參加過中國解放戰爭的日本人前畑信男。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28幅照片是吳先斌精心挑選出來的,全是有關南京大屠殺典型的,“每張照片都是日本人自己拍的,每張照片都有出處,哪個出版社出的,讓日本右翼無可挑剔。” 因為展覽場地費用很高,吳先斌只能帶28幅藏品去日本,不過,對于這位南京城的后代來說,這才剛剛開始。 |
相關閱讀:
- [ 07-05]七七事變紀實老照片
- [ 07-05]七七事變77周年祭奠:溫故屈辱歲月 見證侵略者之丑惡
- [ 07-05]七七事變真相之曠世陰謀
- [ 07-05]七七事變真相之血肉長城
- [ 07-01]七七事變親歷者:日本人試槍把平民當活靶子射(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