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變遷 盧溝橋距北京市中心約15公里,曾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聞名于世。“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橋畔一座漢白玉碑亭里,清乾隆帝的御筆印證著它昔日的風光。 然而1937年7月7日之后它卻成了國恥與苦難的標記,宛平城也變得破敗。周蕊記得,解放初期城門樓都已經不見了,城墻也很殘破。 在61歲的李秀蘭的回憶中,當時的盧溝橋畔比較荒涼。她1969年到了一家民用爐廠組裝爐具。“那個時候城外都是莊稼地,風沙打到臉上很疼,上夜班的時候沒有路燈,伸手不見五指。”她說。 李秀蘭后來住進了單位的宿舍,而住在宣武門的丈夫和兒子看望她要乘坐339路公交車。“當時車就從盧溝橋上面走過。”她說。 事實上,最早的時候盧溝橋只有兩路公交車通過——從廣安門到云崗的339路和從宣武門到二七廠的309路。 今年51歲的程炳江就曾經在339路車上面當了兩年的售票員。“全程大約21到22公里。”他說,“但是當時不堵車,從城里到盧溝橋只要半個小時。” 當時乘車的大都是上班的人,因此早晚高峰時那個紅皮的老式公交車就被擠得滿滿的。“去盧溝橋參觀的人很少,一年也就幾十人,偶爾有一些外國人。” 每當車經過盧溝橋,程炳江都要為乘客講解。他記得橋上很多獅子都已經遺失了,“還有小孩在數呢。” 41歲的汪焱就是那些年數獅子的孩子之一。對她而言,盧溝橋是童年快樂的記憶。 汪焱從1976年起在橋邊的外婆家住了五年多。“我和小伙伴們常常在橋上數獅子,每次數的都不一樣;我們還偷偷到城墻上面摘酸棗吃。”她說。 當時永定河水量豐沛。她曾見過河水漲到橋面的高度,站在橋邊感覺要被滔滔流水吞沒,因此嚇得大哭,被母親抱走了。 1981年,汪焱搬走了。又過了五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拆除了橋上的柏油路和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盧溝橋走車的歷史結束了。 |
相關閱讀:
- [ 10-03]“到此一游”屢禁不止 盧溝橋獅子遭簽名“張玉坤”
- [ 09-21]媒體發起“最美賞月地”投票 盧溝橋位列榜首(圖)
- [ 07-08]高清:盧溝橋上祭先烈
- [ 07-07]各地舉行活動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76周年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