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從“偷排”到“偷數字”——違法企業應對環保監管數據造假調查 新華網石家莊7月6日電 據環保部統計,為加大對企業環保措施的監管,目前由中央和地方配套投入污染在線監測網絡的資金已逾百億元,能夠監控上萬個污染源。 如此強大的監管網絡,能否有效遏制企業的環保違法行為呢?記者發現,近年來一些企業的環境違法方式從“偷排”轉為“偷數字”,竟然對在線監測數據動手腳,公然造假。 監測設備形同虛設,“國字頭”企業也造假 環保部近日對去年脫硫數據造假的19家企業予以處罰,不少央企子公司亦在名單中。在脫硫數據造假的19家企業中,五大電力集團、華潤、中石油、神華等央企子公司均上榜。 記者調查發現,環保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銀川市環保局在啟元藥業進行檢查時,奇妙的情況出現了:當停運鍋爐內的脫硫設備一小時后,鍋爐排出氣體的顏色和氣味都發生了變化,在線監測數據卻紋絲不動。 “部分企業和污水處理廠已經摸到了自動監測設備的采樣規律,如兩小時或者1小時采樣一次,部分企業就在測量間歇大量偷排超標污水。”河北省環境執法監察局負責人介紹說。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執法局局長虢鵬說,國控、區控企業都安裝了污染在線監測設備,環保部門能對其進行24小時監控,僅從數據上幾乎看不出任何問題。 記者打開虢鵬手機上安裝的在線監測軟件,發現所有企業排污數據都顯示“合格”。“其實對于這些數據我也不完全相信。有時突擊檢查中看見設備在運行,但一摸機器還是涼的,很明顯企業是臨時抱佛腳。”虢鵬說。 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總工許楊說,通過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對數據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10多種。 一類是通過修改設備工作參數等軟件手段造假,不達標的變達標。如實際監測的排放濃度是1000毫克每立方米,在軟件計算時加個0.1的系數,結果就成了100毫克每立方米;另一類是通過破壞采樣系統等硬件手段造假。在設備采樣管上私接稀釋裝置,甚至直接拔掉采樣探頭、斷開采樣系統,致使監測設備采集不到排放的真實樣品。 一些企業的“處理”可謂“用心良苦”: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在鍋爐煙囪中部高度安裝了一個螺絲,以便隨時調節采樣點的位置,使其在線監測數據一貫控制在環保規定數據值范圍內;安徽合肥工業大學水環境治理專家汪家權說,有排污企業在污水中放置一個水桶,里面盛滿干凈的水,在線監測的探頭被固定在水桶中,跟污水完全分隔開。 造假利益鏈:企業與設備運營商合污,地方保護助長風氣 記者了解到,在線監測設備生產運營商的資質先需通過環保部審批,再經地方環保部門審核招標后,由排污企業自行選擇與其合作。虢鵬說,“讓企業安裝在線監測設備,相當于自戴手銬,誰愿意自己銬住自己呢?” 邢臺市環保局公布的查處結果就顯示,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雖然采用了在線監測設施第三方運營方式,但該公司不讓運營方拿鑰匙,而是自己“把門”,并安排專人操控監測設備,每天晚上對在線監測設施煙塵儀電位器進行調整,并對其系數進行修正。 汪家權說,現在第三方監測營運機構多采取一年一承包的形式。首先,如果不與污染企業“合作”,年包的訂單可能就沒有了;其次,真實負責任的數據需要派人常駐監督、定期抽檢、投入試紙試劑等,采用虛假數據可以“節約”第三方監測營運機構的成本,本來一年包5家企業,這么一來一年可以包10家。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有意無意的縱容,也是違法企業有恃無恐造假的原因。全國人大代表朱良玉說:環保數據是地方政府的形象,是領導干部的“臉面”,環保部門的數據不好看,那不等于往地方領導干部臉上抹黑嗎?在一些地方,“環保數據要由當地領導點頭才能公布,而不是環保局長說了算,真實的數據已成為不敢見光的秘密。” 造假成本低,收益卻很大 造假的成本很低,收益卻很大。最近環保部對19家企業處罰4.1億元,只是追繳應該繳納的排污費。按照現行法律,針對企業違規排污一般處以三五萬元罰款,限期整改,這樣的處罰難以對任何一家企業起到警示作用。 而且,只要不被發現,污染企業可以騙取國家補貼、少繳排污費、規避處罰,獲得的利益是巨大的。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和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說,火電企業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排放行業,為提高火電企業脫硫的積極性,國家對安裝并正常運行脫硫裝置的燃煤電廠,進行電價補貼,以彌補脫硫成本增支。一個60萬千瓦的機組,國家給予的補貼大概為每年4000萬至5000萬元。不少發電廠拿到脫硫電價補貼之后不好好運行設備,出現白天裝置運行正常、晚上關閉環保裝置的情況,把錢省下來自己拿了。 虢鵬說,污染企業設施停運一天節約的錢大大超出一年罰款的數量。例如,化工企業污水處理費用一般都超過5元/噸,復雜的污水處理價格達到幾十元每噸,再加上廢氣處理,一個規模企業每日治污費甚至高達十幾萬元。在線監測數據造假的動力可想而知。 據了解,對于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造假的處罰,目前僅在2009年出臺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辦法》中提到:“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許多受訪的基層干部和環保專家希望“偽造監測數據要追究刑事責任”,“過去很少看到有企業和環保部門責任人因監測數據造假被追究法律責任。”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如果造假者面臨的不僅是罰款,還會被抓、拘留、承擔法律責任,將起到有力的震懾。(記者張濤、劉寶森、馬姝瑞、楊丁淼、趙倩) |
相關閱讀:
- [ 03-19]環保部門公信力下滑 老百姓對環保數據“老不信”
- [ 03-19]別讓老百姓對環保數據“老不信”
- [ 11-18]環保數據掐架:誰是誰非?
- [ 07-05]環保專家昨日來廈門開講 解讀新《環境保護法》
- [ 07-04]廣州市臺辦積極幫助臺資企業解決環保問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