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昨天下午5點左右,杭州鬧市區東坡路與慶春路交叉口,一輛公交車突然起火燃燒,造成32名乘客受傷。事件發生時,現場市民紛紛自發救援,在消防車趕到之前第一時間救人滅火。 最早看到公交車起火事發的報刊亭老板夫妻倆成了第一時間參與救援的人,他們把店里成箱的礦泉水拎出來,對著沒有水源救火而束手無策的路人大喊,這里有水: 報刊亭老板:人身上都起火,頭上都是火,能不澆水么。我昆侖山的水全部放在這里,再好的水都澆,所有參與救援的人全部隨便拿水。 老板娘:我老公就撕開成箱子的水,趕緊往身上潑,往身上潑。 杭州城市應急救援隊公羊隊杭州支隊的王磊,救援演習回來途中遇上事故,利用救援技能,用電瓶車的U形鎖砸破了車窗: 王磊:我看到車箱中部在起火,兩端很多人在車窗里面拍窗戶,就是出不來的樣子,然后我就拿我這個U形鎖,沖上去砸后側第二扇的車窗,我們砸了七八下把車窗砸開了,當時連滾帶爬地出來三四個男男女女,臉上都烏七八黑了,身上也都有傷,手指頭還都血淋淋的。市民有六七個,七八個,好像邊上還有,我看到還有穿護士服的,他們拿著滅火器沖過來就往這些人身上噴。 就這樣,周圍的群眾有的滅火,有的砸窗……電動車鎖、施工指示牌、鐵柵欄,所有能用來砸車窗的物品都成了救援的武器,公交車厚重的玻璃被砸碎的剎那,也砸開了一條通往重生的通道。 在救援的人群中,陸彬彬是其中一員。出生于1992年的陸彬彬個子很高,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目前在杭州的《今日早報》實習,戴著一幅眼鏡斯斯文文。事發時,陸彬彬正好在距離事發地點不到200米的商場,當他聽到一聲巨響,出于本能就跑過去看,一看現場先是嚇一跳,但馬上就意識到事情緊急,在這個突發事件現場,這個“菜鳥記者”沒有想著搶新聞,而是和其他熱心人一起參與了救援: 陸彬彬:突然就聽到一聲響,一陣煙上來,很多人從那邊散開來,有些女的在尖叫。我處于本能就過去看看是什么情況。一看到這個情況,也顧不上拍照了,就直接上去和他們一起抬水管,遞滅火器。 在明火被撲滅后,為了讓傷者盡快就醫,陸彬彬又跑到馬路中間攔車,讓車主分批把傷員送去醫院。就這樣,陸彬彬和幾個熱心市民一起,把10多個傷員抬上了過往車輛,及時送到了醫院: 陸彬彬:那條路本身車就堵上了,然后我們就是敲車窗、攔出租車,看到那個旁邊有過往的車輛,就直接把他給攔下來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車門一拉就把人送上去。沒有人拒絕,最開始有幾個人可能不太愿意,但看到傷者這么嚴重,也不管了。 記者今天在采訪他時,這位年輕的小伙子坦言,當時是什么都沒想,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后怕的: 陸彬彬:說實話,我現在是后怕的。我當時什么事情都沒想,就想著救一個是一個。既然是杭州人嘛,在杭州有這種事情,作為一個市民總要出一把力的。 直到救援結束后,陸彬彬才發現渾身已被噴出的水淋透,而公交車上濺出的火星也使他衣服燒出了不少小洞,手臂也被燙傷。陸彬彬還是一名實習記者,用他話來說,“很想成為一名記者”。但他在突發面前,放棄了采訪,選擇了救援。 在緊急突發事件現場,先救人還是先采訪?是人道主義精神第一,還是職業精神至上?這個問題在新聞界曾反復爭論多年。 《饑餓的蘇丹》是攝影記者凱文·卡特飽受爭議的作品,照片中,女童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女孩后方不遠處,等候獵食。凱文拍了照片,被指責無視饑餓,沒有放下相機去救女孩。 陸彬彬認為對于救人和采訪,“我始終覺得,人的生命權是凌駕于采訪之上。” 他覺得,自己沒做了什么驚天動地,只是做了普通人應該做的事。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及時、理性的群眾自救、互救到全面施救,才為傷者贏得了救治的寶貴時間,使這次人為事故的傷亡降到了最低。這次事故中80多名乘客中有32位受傷,目前仍有29名傷者在醫院接受救治,其中危重病人15名,但沒有死亡病例。 |
相關閱讀:
- [ 07-06]杭州公交縱火犯:靈隱總站上車 近一小時后點火
- [ 07-06]杭城公交爆燃市民施援手 路過老兵救出最后一人
- [ 07-06]目擊者稱杭州公交車起火時有男子堵住車后門
- [ 07-06]杭州公交車起火救援現場:軍人用滅火器砸窗
- [ 07-06]杭州公交車燃燒30人傷 據稱中年男子往車上倒東西
- [ 07-06]杭州公交燃燒事件已致32名乘客受傷 無死亡報告
- [ 07-06]杭州公交爆燃事故重傷者悉數轉院 醫院急診恢復正常
- [ 07-06]公安部刑偵局:已關注杭州公交車燃燒事件(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