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閱讀
“紀委監督別人,誰來監督紀委?”內蒙古自治區紀委成立系統內部監督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干部監督辦公室,拓寬內部監督途徑,一系列舉措出臺,邁出強化自身建設的創新步伐。目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研究通過自治區紀委的內設機構調整方案,整合廳室,增設紀檢監察室,干部監督辦公室更名為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
成立干部監督室以來,已受理60余件涉及紀檢干部信訪件
去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紀委作出決定,對一名涉嫌違紀違法的室主任進行立案調查。“紀委對內部人員動手術,這件事在我們紀檢機關內部炸開了鍋,當時在全國也引發關注。”內蒙古自治區紀委書記張力說,“對紀檢機關的內部問題必須重視起來。打鐵還需自身硬,內部管不好,辦案子就沒有底氣。只有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凈,才能理直氣壯地監督別人。”
紀檢監察部門作為專職反腐機構,如果監督缺失,手中的權力同樣可能被濫用。內蒙古自治區紀委專門就紀檢監察干部廉潔自律、查辦案件等內容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少數人不能按廉潔自律有關規定辦事,甚至存在一些違紀違法問題。這些現象引起了自治區紀委領導班子的警覺。
去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紀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成立內部干部監督工作領導小組,紀委書記任組長,下設干部監督辦公室,對紀檢監察干部執紀執法行為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監督。其主要職責為組織協調系統內部干部監督工作,完善系統內部干部監督工作機制制度,受理對紀檢監察干部的信訪舉報。
干部監督辦公室成立后不久,就對那名涉嫌違紀違法的室主任進行了立案調查,還對一名利用紀檢監察機關影響找基層領導辦私事的干部進行了通報批評。自揭傷疤、刮骨療毒,既是對社會上“紀委監督別人,誰來監督紀委”疑問的有力回答,也是破解反腐敗“燈下黑”難題的有效舉措。
據干部監督辦公室副主任王建庭介紹,自成立干部監督室以來,已受理涉及紀檢干部信訪件60余件,完結26件,對8名處級以上干部進行了函詢、誡勉談話。
自治區紀委內設機構調整方案通過后,干部監督辦公室更名為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
拓寬監督途徑,編制工作流程圖,解決“怎樣監督”的問題
由于紀檢監察系統內部干部監督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經驗可循。內蒙古自治區紀委認為,只有通過不斷完善各類規章制度,切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才能使紀檢監察這支隊伍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
內蒙古自治區紀委干部監督辦公室成立后,從組織領導機制和監督制度入手,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紀檢監察系統干部監督辦法(試行)》和《內蒙古自治區紀檢監察系統干部信訪舉報處理辦法(試行)》等10余項規章制度,緊緊圍繞解決紀檢監察干部“誰來監督、怎樣監督”的問題,從監督主體、監督對象、監督內容、監督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規范。
加強內部干部監督,還需要不斷拓寬監督的途徑。自治區紀委監察廳從抓好民主生活會等黨內監督制度的落實入手,探索完善具有紀委特色的黨內監督形式,發揮雙重領導體制優勢,建立辦事公開制度,將紀檢監察機關及其領導班子納入黨委巡視范圍。加快推進內部干部監督的制度和機制建設,加強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成員的監督,健全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領導班子成員的經常性考察和定期考核機制。建立和完善內部干部監督部門和機關黨組織的主導監督機制,以及內設機構之間的配合協調機制。
明確工作職責,編制流程圖……從細從緊,一項項工作落到實處。“目前,無論是從信訪上如何對接,還是從案管上怎么對接;無論是中紀委交辦的,還是案管室交來的信訪件,都按照我們的工作權限和流程來處理,做到了規范化。”自治區紀委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的干部說。
派駐紀檢組長不得分管其他工作,發放監督卡、進行回訪調查
“一段時期,一些歪風邪氣存在,嚴重影響了紀檢機關的戰斗力。”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工作人員王建庭介紹說,“有幾年個別盟市出現過‘發現不了案子,有了案子辦不了’的問題,甚至一個小小的案件也得上級機關來協助辦理。”
“紀委不辦案就和貓不抓老鼠一樣,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張力說,“我們在調研時發現,一些派駐廳局的紀檢組長熱衷于分管其他工作。結果‘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一些廳局多年沒有辦過一起案子。為此,我們采取了硬性規定,要求派駐紀委不得兼管其它工作,集中精力抓好監督執紀主業。”
內蒙古自治區紀委要求干部監督部門,每年重點選擇重大案件調查、重要執法糾風等工作進行回訪。通過發放監督卡、進行問卷調查等活動,了解掌握紀檢監察干部是否公平公正行使職權,依法依紀辦案。“一人一事一報告”,從嚴從快調查處理。對不適合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堅決調離,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案件,一律點名道姓公開曝光,對以案謀私違紀違法的嚴肅查處。
據介紹,接下來,內蒙古自治區紀委將不斷創新內部監督的工作方式,著力構建覆蓋權力運行全過程的監控機制,推進內部監督工作上下聯動,有效運行。本報記者丁志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