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美需進行換位思考 搬掉“誤解”絆腳石
2014-07-11 09:30:54?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中美關系如何擺脫消極因素的影響?當本次中美高層對話被賦予重要期待之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在北京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高層人文磋商有關活動期間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道路上,中美兩國首先需要搬掉一塊叫做“誤解”的絆腳石。 需對各自戰略換位思考 李成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中美之間發生沖突,最終不是因為國際體系的變化,也不是由于利益沖突,而更多在于彼此的誤解和誤判。 誤解發生在中美對彼此政策背后戰略意圖的理解之上。談及當下的中美關系,李成注意到,“遏制”一詞常常出現在中國的輿論語境中。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美國在遏制中國。這種理解的美國版本則是“中國威脅論”:中國在變得更加強硬,令人憂慮。在處理周邊國家問題時,中國所理解的屬于被動防御性質的措施往往被美國理解為“主動好戰”。 “回顧過去一年來的中美交往,你會發現,用‘遏制’一詞來概括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顯得過于簡單。”李成說,無論是加州莊園會晤期間中美元首的“漫步外交”,還是美國總統夫人帶著親友團訪華,這些精心設計的戲碼所傳遞的示好,容易在兩國發生問題時被“暫時忘卻”。而從美國方面來說,美國人也存在換位思考的困難:很難理解中國自身歷史文化的影響和對民族情感的珍視在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分量,也很難理解中國外交政策運作過程更加多元。 李成指出,第三國因素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而在核心利益上對“不同”的強調,也在加劇彼此認識的溝壑。 在這些背景之下,李成認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等兩國間已有的90多個對話機制,在聚同化異、消除誤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強調,對于各自戰略的換位思考,遠比緊盯日常事務中遇到的“事件”來得更為重要。中美關系在一系列層次上展開,“但遺憾的是,兩國關系往往被眼前事務左右,可能會錯失在戰略上更多合作與互動機會。” |
相關閱讀:
- [ 07-11]中美對話和蹉商達成約300項合作成果
- [ 07-11]劉延東就加強中美人文交流提三點倡議
- [ 07-11]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 中美達成廣泛共識
- [ 07-11]美方對中美對話和磋商成果表示滿意
- [ 07-11]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曬時間表:2014年底前達成一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