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7月11日電 題:在比什凱克“遇見”中國 中新社記者 李德華 孫亭文 殷春永 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中新社記者從所住的DOSTUK賓館出發,“不經意間”沿著一條名為“絲綢之路”的大街,前往“鄧小平”街。在此街頭,一塊紅色巖石上端雕刻著中國改革開放“總工程師”鄧小平的頭像。 近日,中國新聞社“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采訪組在比什凱克采訪,遇見許多中國元素。在比什凱克的許多中國人,又將DOSTUK賓館這棟樓稱為友誼賓館,有中國商人在此承租了一層樓,做賓館生意,名曰“友誼”。 比什凱克曾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一座古城,商賈、旅人、貨物曾在此駐足周轉,如今比什凱克又成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一環,中國商人或吉國商人將“中國制造”帶到這里,然后再周轉到吉國各地,甚至中亞其他國家。 中新社記者先后走訪了中海市場和麥迪娜市場。麥迪娜市場又稱“阿圖什城”,該市場里的商戶大多來自新疆阿圖什市和喀什市,從事布匹批發生意,布匹來自中國杭州等地。阿圖什商人吐爾遜·阿吉說,中國的布匹在吉國很受歡迎,現在吉國也有服裝加工企業,需求量挺大的。 中海市場是比什凱克重要的中國商品集散地,中新社記者走進這座以集裝箱搭建而成的市場后,吉國女孩法麗達用中文接待我們,清晰的腔調中透露著江浙口音。 法麗達告訴記者,中文是在和中國朋友交流中自學的。因為她覺得會說中文,讓她找工作更容易,掙的錢更多。現在她還用“微信”(中國流行廣泛的一種通信工具)和許多中國朋友聊天,繼續學習中文。在中海市場里面,有許多中國商人雇傭吉爾吉斯斯坦人,這些雇員可以說些簡單的中文。 法麗達與中國有著更深的淵源,她是吉國的東干族。東干族是中國西北回族人遷徙到中亞的后裔,在吉國東干族有7萬人,至今仍說著陜甘方言,仍有人會做回族傳統服飾、鞋子等,把陜西西安、甘肅臨夏等地稱為“老家”,把中國來的旅客喊作“大舅”。 在比什凱克市坎布隆鄉,一座東干人經營的磚廠里,老板玉努斯指著來自中國陜西的周果告訴記者,這是他的“大舅”,他帶來了中國的燒磚技術。這個磚廠里的許多工人都是東干人,能和中新社記者以帶有陜甘方言的“東干語”進行簡單溝通。許多人說,曾經回過“老家”,“老家”的發展很好,還想去“老家”看看。 作為東干人的法麗達有學習中文的優勢,但更多的吉國學生選擇到“孔子學院”學習中文。 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蘇白·阿那別克告訴中新社記者,該學院現在設有21個漢語教學點和4個孔子學堂,注冊學員從一開始的37人增加到現在的7000多人,生源覆蓋吉國的各級學校和外交部、海關、檢察院等政府部門。現在吉國有三所孔子學院,兩所在其首都比什凱克,一所在南部城市奧什。 畢業于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的佳米娜爾,現在就職于一家翻譯公司。“當然是中國的企業來得越多越好啊!”她說,她的同學大多數就職于翻譯公司或中資企業,工資略高于當地企業的工資。 此外,中新社記者在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參加“中吉‘絲綢之路經濟帶’研討會”時,偶遇一名俄語翻譯,名叫張伊麗娜。她的父親是漢族,來自中國山東濰坊,早年從黑龍江到了前蘇聯。張伊麗娜說,因為父親來自中國,所以要求孩子都要學習中文,“要會說中國話”。 今年5月上海“亞信峰會”期間,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于進一步深化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雙方稱將進一步促進兩國政府和各部門之間的交往,擴大和深化政治、經貿、人文等各領域合作。或許,以后在比什凱克能“遇見”更多的中國元素。(完) |
相關閱讀:
- [ 06-26]推“硅谷計劃” 上汽進入中國制造蛻變期
- [ 06-25]美調查:中國制造不再廉價 實際成本接近美國
- [ 06-24]李克強:讓“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
- [ 06-23]美的中央空調 巴西世界杯中國制造軍團最大贏家
- [ 06-23]“中國制造鋼琴”首現國際舞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