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3日聯合公布了《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規定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以及納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 配 備 更 新 總 量 的 比 例 不 低 于30%,以后逐年提高。專家分析表示,國家正在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連續打出扶持“組合拳”,這是繼7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免征新能源車購置稅之后,行業再迎重大利好,按照公務車每年1000億元的采購計劃計算,如果政策能切實落實,意味著自主品牌車企會通過新能源車迎來超過300億元的市場份額。 《方案》明確提出了新能源公務用 車 購 買 的 “ 時 間 表 ” 。 據 悉 ,2014年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以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財政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 除此之外,《方案》還規定了各省區市其他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這幾年內購買新能源車的占比,尤其指出2014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微顆粒物治理任務較重區域的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比例不低于當年15%。 “榮威E 50今年前四個月的銷量僅為個位數,比亞迪E6累計銷量881輛,北汽E系列電動車E150EV的銷量僅為2臺。”有專家分析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對我國汽車產業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現在正是政府通過連續的指標調整,打政策“組合拳”破解“久推而不廣”困局的機會。 而此次五部委公布采購實施方案之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將對三類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加上已有的財政補貼,今后不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公民個人,每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將獲得3.5萬元到50萬元不等的優惠。 多位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由于沒有強制措施落實到具體采購中,自主品牌的傳統汽車進軍公務用車市場步履維艱,希望政府對新能源車的采購一定要落到實處,因為中國已經到了發展自主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最關鍵時期。 對此,《方案》規定了全程量化考核反饋監督制度,提出從2015年開始,各省區市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部門應當按年度統計匯總上一年度新能源汽車配備情況、累計行駛里程、能耗、費用等情況,報送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同時,方案規定,對工作進展緩慢、未達到購買比例要求的予以通報。 據有關專家分析,按照公務車每年1000億元的采購計劃計算,如果政策能切實落實,意味著自主品牌車企會通過新能源車迎來超過300億元的份額,加之公務車市場“旱澇保收”的特點,這無疑將給自主車企的經營帶來較為穩定的業績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為規范新能源汽車采購管理,《方案》明確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享受財政補貼,其中轎車采購價格扣除財政補貼后不得超過18萬元。 為體現政策導向作用,我國對購買新能源車實行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共同補貼政策。18萬元加上財政補貼,可以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成本。“這樣的標準,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在采購時心里有數,另一方面也對新能源車生產廠家起到引導作用,讓他們在生產研發以及市場策略方面選定方向。”國管局資產管理司負責人說。 此外,針對公眾關心的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配備不足的問題,《方案》也作了明確的目標要求,充電接口與新能源汽車數量比例不低于1:1,要按企業投資為主、政府鼓勵引導的原則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加強新能源汽車重點設施建設,保障充電需求。《方案》還指出,地方政府要把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作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納入城市建設發展總體規劃中。同時要求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新增或改造停車場,應當結合新能源汽車配備更新計劃,設置新能源汽車專用停車位并配備充電樁等。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已超過上年全年數量,同期中國汽車銷量連續六個月下滑,6月創五年新低,與新能源汽車市場迅猛發展形成鮮明對比。國管局資產管理司負責人表示,此次方案的實施必將充分發揮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的帶頭示范作用,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機遇。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認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與歐美的差距不像傳統汽車的差距那么大,因此還有機會。(記者 林遠) |
相關閱讀:
- [ 07-13]揭秘國產驚悚片“6宗罪”:“故事智商”是硬傷
- [ 07-12]雪鐵龍首款國產SUV車型C-XR 12月上市
- [ 07-11]上半年中國電影票房137億 國產片份額降至50%以下
- [ 07-11]俄研制新型軍用平板電腦 保密性強配國產操作系統
- [ 07-11]上半年中國電影票房137億 國產片份額降至50%以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