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新今年收購的最后一倉玉米 糧食運輸不均,各地港口缺貨積壓出問題 去年,錦州港糧食的中轉量達到了1300萬噸,近一半的東北玉米都是從這里運往南方銷區的,而今年,錦州港這條“北糧南運”的黃金水路上的運輸量卻急劇減少,記者告訴我兩個細節,原來停8條船的泊位現在只有三條船,不僅運玉米的船少了,走鐵路貨運的車皮也在減少,以前的貨物裝卸記錄一天寫好幾頁紙,現在一頁都寫不滿。不僅貿易商收不上玉米,港上中轉的玉米也少了,玉米到底都去哪兒了呢? 負責玉米業務的顧梅松原本是港上的大忙人,但現在,他工作的節奏突然慢下來了。他認為,玉米貨物量的銳減主要因為國家的臨儲收購。 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業務處經理助理顧梅松:現在糧食大部分都被國家的臨儲收購了,被收去了。 顧梅松提到的臨儲收購,指的是從去年年底,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以每斤1塊1毛2分錢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手中的玉米,給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價,遠高于當時的市場價格。 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業務處經理助理顧梅松:今年的臨儲收購量比往年都大,收購了將近7000,目前報的是收購了7000萬噸吧。往年的整個東北的玉米產量也就是一億到一億二這個左右,現在就是這個7千萬噸,再加上前期走的貿易糧,基本上就無糧。 統計數據顯示,這次國家臨儲玉米共收購7000萬噸,占東北玉米總產的75%,在貿易商看來,市場上沒有什么玉米了,也就沒有什么操作的空間了,玉米市場現在就是政策市。 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面對一個更殘酷的現實,因為很多像老周這樣的中小貿易商拿不到運輸補貼,他們的貿易方式也被完全改變了。 今天一船玉米又準備從錦州港起航,老周和另一位貿易商劉立新各占了一個倉位,因為不享受運輸補貼,他們沒法再去南方銷售,只得在錦州港就把玉米給賣了 。平常不怎么上船的劉立新,今天也親自來看看這批貨,因為這倉玉米給他今年的貿易劃上了一個句號。 錦州良豐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立新:這個如果按照時間算,這應該是我最后的一條船,就是今年收購期結束之前,因為后續這塊庫存幾乎就沒有了。現在看,就是完全靠這種北糧南運的貿易方式,這個模式在今年我們這種民營企業就行不通了,因為有一些相關的運輸補貼政策,臨儲政策就約束了,我們原先經營的這種模式,這樣就把經營范圍局限在我們港口,像類似這種平倉了,裝船平倉,在這兒直接就完成了整個的貿易過程。 錦州港上無糧,像老周和劉立新這樣的貿易商深感無奈,可深圳的蛇口港正好相反,這里正在為糧多發愁。在過去10年,靠這樣的大船從北方源源不斷運來玉米,這個港口已經成為北糧南運中最大的一個接卸港。 招商港務(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萬輝:深圳的招商港目前來看的話,作為銷區來說,主要的一接卸玉米,北糧南運,接卸玉米的港口,所以它的位置重要性比較重要,現在目前我們港口來說,占整個珠三角的份額應該是在兩港,招商和海星輛港占到70%的份額, 廣東是中國最大的飼料生產基地,這里對玉米的需求最近10年每年都保持近10%的增長。而港口優越的地理位置,恰恰讓這里輻射整個珠三角,去年招商港玉米的接卸量達到了500萬噸, 和錦州港不同的是,深圳寸土寸金,這里場地、倉庫比較少,港口想做大,只能提高中轉效率。可今年進來的玉米船經常停在港上走不了。 招商港務(深圳)有限公司市場一部副經理江國光:我港上說白了需要周轉,船如果十天、八天走不出去的話,我肯定著急。我著急之外,客戶說白了也著急,糧來了賣不出去,有時候不是說是價格的原因,的確是需求限制了它。船靠在離不走,我的泊位周轉也慢了,港上的成本也增加了,應該來講從港口、船公司、客戶都損失,方方面面。 這艘船從昨天到港就一直趴在這里,船上的玉米遲遲沒能卸下來。這趟活兒,船東至少要賠30萬。以前,偶爾遇到玉米賣不完,江國光就會讓貿易商把剩下的玉米存到港里的倉庫。可現在卻不行了,這里是玉米滿倉。 招商港務(深圳)有限公司市場一部副經理江國光:像今年長的都超過三十天一批貨的,就是船到了這里,卸下來,在港上存放超過一個月經常有。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原來這種情況從來沒有過? 江國光:原來很少,很少,個別的,可能他對市場的一種判斷,可能有一些失誤啊,會偶爾的會有,但今年就是說,這種事情已經是很普遍了。 南方的一些貿易商為了拿到運輸補貼,從東北采購了大量玉米,但是運到深圳后才發現,由于飼料市場不景氣,玉米并不好賣。于是大量玉米積壓到了港口。 江國光:整個南方的需求有所減弱了。玉米長期在港上的存放都沒有低于過安全庫存量的。 在這個碼頭工作了20多年,江國光還是第一次遇到這么多玉米堆積存放的情況,倉庫不夠使,只好把玉米堆在外面。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也是露天存放的,我看都敞著放呢。 江國光:對,你看下雨的話,有些地方都已經發霉結塊了。你看那種正常我們說的,都已經結頂了,這是行業里面的術語,叫結頂,為什么結頂,它其實沒有任何澆過雨或是啥,它就是因為你放的時間長,南方的那種氣候,我們的油布這么一蓋,里面玉米的這種呼吸作用,蒸汽往上的時候,整個頂都已經結了,正常新鮮的玉米,它的流性是非常好的,現在你看見沒有,都變成小冰川一樣的,不會自動流下來了。 今年,深圳的雨水特別多,每下一場雨,玉米的質量都發會生變化,在現場,我們已經能夠味到一陣陣發酵的味道。 今年以來,招商港上的玉米庫存始終維持在15萬噸,達到了港上能夠承受的極限。據江國光估算,目前整個珠三角地區港口的玉米庫存量已經接近50萬噸,而珠三角的貿易商曾經根據經驗核定出的安全庫存量是30萬噸。 江國光:珠三角現在正常的安全庫存很多貿易商講的,低于30萬的時候,一般市場的波動不會太大,如果超過30萬噸,那么飼料廠的采購欲望就會明顯降低,他就是怕自己拿的貨,今天拿的價格,明天可能會掉10塊、5塊,因為采購成本對飼料廠來講一個很大的利潤空間。 玉米貿易商數量減少,飼料商采購難 一方面是一些貿易商拿不到運輸補貼,錦州港運輸量銳減,另一方面,南方的一些貿易商為了拿到運輸補貼,從東北采購了大量玉米,但是運到深圳后才發現,由于飼料市場不景氣,玉米并不好賣。于是大量玉米積壓到了招商港,港口也發愁大量壓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飼料企業居然也發愁,他們愁的是買不到玉米,這是怎么回事呢? 港上的這棟大樓里集中了40多家和玉米相關的商戶,在這里,可以找到運玉米的船,賣玉米的貿易商,還有買玉米的飼料企業,老廖就是其中的一個,他的任務就找玉米。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像這個玉米符合咱們的要求嗎? 雙胞胎集團港口玉米部總經理廖為玉:這個東北玉米不符合我們雙胞胎飼料生產,主要是霉變率偏高,因為我們雙胞胎是做乳豬料的,對玉米的品質要求比較高,對霉變控制也比較嚴,像這個霉變率偏高,就不符合我們企業的質量要求。 做玉米的,沒有不認識老廖的,因為他所在的飼料企業,一直占據中國豬飼料銷量第一的位置,這家企業一年要用掉600萬噸玉米,比蛇口港一整年的接卸量還多。在這600萬噸中,有一半的玉米都要由老廖來采購。 今年飼料銷量少,用不了那么多玉米,可老廖采購的壓力反而比以前更大了。作為最大的飼料企業,老廖買玉米可以享受國家的運輸補貼,在今年6月30日以前,每進一噸玉米,都能從國家那里拿到140塊錢的補貼,這就相當于每噸玉米便宜了100多塊錢。對于企業,這當然是好事,可是運輸補貼一出來,他買玉米卻更難了。原來和老廖有生意往來的貿易商還有四五十家,補貼政策出來后,只剩下了10多家。比如像貿易商老周他們都在錦州港平倉,沒辦法到南方來了。 雙胞胎集團港口玉米部總經理廖為玉:對于我們飼料企業來說,也不是好事,我們也希望百花齊放,貿易商數量少,對我們采購難度明顯的也是增加的,不僅僅是北方人員增加采購成本的一個上升,就是在南方競爭也不是那么充分了,貿易商整體數量少了,對我們采購難度增加。 老廖只得增派自己的員工去北方采購,他本人也去了東北,一直在那里坐鎮指揮。 雙胞胎集團港口玉米部總經理廖為玉:像我本人一直在北方采購,像春節前,包括春節后的2月份、3月份、4月份,我也是5月份才回到南方,因為5月份以后北方已經無糧可采了,不得不回來了,沒有糧食了,買不到了,糧源已經枯竭了。 雖然河北、山東等北方地區也有糧源,但老廖都沒考慮,因為他們生產的很多飼料都是給乳豬吃的,對玉米質量的要求比較高。 現在用的主要是東北玉米。東北玉米主要是毒素低,向我們說的黃曲霉素,嘔吐毒素,包括玉米的赤霉烯酮,它都比其他的產地會低。 采購的壓力讓老廖時刻關注著每一條從北方來的船。 廖為玉:這個也是補貼的時間快臨近了,所以北方的貿易商也是趕到6月30日,把這些大船往南方移過來,是這樣的。 根據規定,到6月30號,國家實施的每噸140元的運輸補貼就結束了,老廖也希望能趕在補貼結束之前多進一點貨,昨天中午停靠過來的這艘船上有6萬2千噸玉米,其中近一半都是老廖的貨。今天一上班,老廖就趕緊叫人從船上取了些玉米,他著急想知道這批貨的質量。 廖為玉:我們怕到路上有霉變,有損失的不良的情況出現,所以我們都還要重新再檢。 檢驗結果讓老廖放下了懸著的心,可算是等到了一船質量好的玉米,這些玉米可以卸船了。不過一船玉米也就夠附近的飼料廠生產三四天。但每天都要開工的飼料廠,老廖依然在擔心飼料廠斷檔。 |
相關閱讀:
- [ 07-14]男子汽車前機蓋藏毒進京 裝滿玉米尖椒仍被抓
- [ 07-03]美國逮捕中國億萬富翁之妻 指控其竊取玉米種子
- [ 07-01]質檢總局:125萬噸美國玉米檢出轉基因遭退運
- [ 07-01]中國退運或銷毀125萬噸美國轉基因玉米及其制品
- [ 06-30]中國8個月內共退運125萬噸進口美國轉基因玉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