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與管理權 3月7日,環保部發函同意浙江省開化縣開展國家公園試點;同日,開化縣人民政府就印發了《開化國家公園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實施方案》。 “這樣的方案違背了國家公園的理念?!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對本刊記者說。在他看來,“國家公園”主旨是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而“旅游景區”的重點是開發旅游資源,二者理念不同。 蘇楊認為,中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其意義遠不限于生態文明建設,它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蘇楊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我的中國心》中列舉的國家象征物也正是長城、黃山等遺產地,其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昂芏嗟胤秸峙赂揪筒幻靼资裁词菄夜珗@,他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爭牌子上?!币驗槎嘁粔K響亮的牌子,就意味著更多的旅游收入和更高的GDP增長。 此前被稱為“國家公園”的項目,確實給地方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云南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2006年8月1日試運行后,2007年收入便達到1.05億元。在此之前,被整合進入普達措國家公園的兩個景區——碧塔海和屬都湖的總收入不過幾千萬。 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獲得批復的當年,僅門票收入便達到180萬元,是此前一年門票收入的3倍。2009年,公園所在地黑龍江省伊春市湯旺河區的區長劉學進向媒體估計,湯旺河區當年的旅游收益可以達到6000萬元。 在國務院職能部門層面,由于此前中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地的保護工作分散在相關部門,各部門也在職責范圍內做了許多體制建設的工作,因此都希望能夠參與到改革當中。 根據蘇楊的研究,我國目前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地體系可以劃分為9種類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水利風景區、A級旅游景區。 這樣分類依據三方面的標準:其一,遺產與地域固有的自然或文化特征緊密結合;其二,評價和管理體系獨立完備(包括設置和分級標準、管理辦法和管理部門等),且此類中的大多數遺產已被納入管理體系,即由獨立的專職機構按照條例或部門管理辦法進行日常管理;其三,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利用要求具有本體系的特殊性。 這些遺產地目前有十余個分管部門管理。自然保護區目前是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環保部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國務院林業、農業、地質礦產、水利、海洋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林業局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占大多數。 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由住建部管理;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濕地公園由國家林業局管理;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文物局管理;國家地質公園由國土資源部管理;水利風景區由水利部管理;A級旅游景區由國家旅游局管理。 其中,與國家公園建設關系最密切的有三個部門:國家林業局、住建部、環保部。因為在眾多類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地當中,建立最早,并且依法而設的體系只有三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其他都是依部門規章甚至是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于近些年設立的。 大多數文物保護單位與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相比,涉及的面積較小,只有“十一五”以來的150處大遺址項目與國家公園關系較密切。 1979年,國務院明確中國風景名勝區的維護與建設,由城市建設部門歸口管理。1998年5月,建設部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與美國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局,就其自然文化遺產地的管理與保護合作達成諒解備忘錄,在雙方各自法律保護下的國家公園系統,及自然、文化遺產資源保護方面,建立了合作與交流的框架,并在文化資源管理、自然資源管理、公園規劃與實施、講解與教育、公園管理與運作等多方面進行了交流與合作。 風景名勝區也借鑒了諸多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制度。事實上,中國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對外交流中所用的英文就是“National Park of China”,翻譯過來即“中國國家公園”。 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1956年,截至2013年年底,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697個,其陸域面積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4.77%,也占了中國自然和文化遺產地的大多數。 基于目前的管理格局,要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部門博弈在所難免。 |
相關閱讀:
- [ 06-20]臺灣“國家公園周”開跑 暑假赴臺來“微旅行”
- [ 06-02]美國一國家公園6名登山者遇難 成近年最嚴重事故
- [ 05-29]嘆為觀止的美國火山口湖國家公園
- [ 05-11]李克強在內羅畢國家公園向走私象牙“宣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