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網上流傳的“吃薯條致癌”的消息,讓不少網友感到恐慌:“以前只知道這種油炸食品吃多了不是特別健康,但是真沒想到居然能致癌,太可怕了。” 消息稱,在薯條中檢出了可致癌物丙烯酰胺,長期低劑量接觸丙烯酰胺,會出現嗜睡、幻覺和震顫等癥狀,并伴隨出汗和肌肉無力等。那么這個“丙烯酰胺”究竟是一種什么物質?致癌后果又是怎樣的呢? 丙烯酰胺非薯條獨有 果殼網食品安全領域達人、食品安全博士鐘凱介紹:丙烯酰胺并不是薯條中獨有,它在人類漫長的烹飪史中一直存在,只不過2002年才有瑞典科學家在食物中發現它的蹤跡,隨后英國、挪威等多國科學家證實了這一結果。丙烯酰胺的形成與“美拉德反應”有關,簡單來說,這個反應指的就是食物顏色逐步變深并散發誘人香味的過程。還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焙和烤制過程中,通過“美拉德反應”便產生了丙烯酰胺。 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與食材的成分密切相關。比如咖啡、土豆、谷物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食材,加工后產生的丙烯酰胺就比較多。此外,溫度也是影響丙烯酰胺含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丙烯酰胺在120度以上的高溫下生成,140至180度產生的量最多。加熱時間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越是炸得脆、烤得干的食物,丙烯酰胺的含量通常也越高,例如炸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約為炸薯條的兩倍,硬面包就比軟面包含量高。 食物的儲存、加工方式,同樣也影響著丙烯酰胺的生成。以土豆為例,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研究,油炸土豆的丙烯酰胺含量比焙烤土豆制品的高,如果用微波爐烤制帶皮的土豆則不產生丙烯酰胺。 由此看來,丙烯酰胺不可能從膳食中完全消失,也沒有哪個國家或組織建議消費者不吃炸薯條、炸薯片、咖啡、谷物等食品。 |
相關閱讀:
- [ 07-17]物美所售綠土康田紫薯條等13批次不合格食品下架
- [ 06-12]世界最長壽貓咪24歲高齡去世 愛吃薯條肉串(圖)
- [ 05-09]物美散裝食品標簽混亂 同一薯條保質期差8個月
- [ 04-20]《舌尖2》遭網友惡搞 泡面炸雞薯條亮相
- [ 04-11]英國一海雕愛吃炸魚薯條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