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暴露“中央廚房”監管漏洞 將大量過期半個月的雞皮、雞胸肉等原料,碾碎再加工;而發綠、發臭的冷凍小牛排已過期一年,再加工……在一所被授予食品安全獎項的封閉式現代化工廠面前,身在一墻之外的消費者幾乎對“內部操作”一無所知。 跟隨暗訪記者的鏡頭,我們發現,上海福喜的日常生產數據被隨意篡改,若非暗訪,外界很難知道如此大型的食品公司內部的真實情況。在非正常拍攝的鏡頭面前,上海福喜的員工也是直言不諱:“檢查的時候,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生產?!?/p> 雖然上海福喜已被查封,但事件引發的質疑才剛剛開始,“餐飲巨頭”們究竟是否知情,監管是否失職?有組織的行為源頭究竟在哪里?違法行為持續了多長時間?這些問題有待監管部門進一步調查。 對此,麥當勞和百勝相關人士并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表示對供應商有不定期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取消合作。 而在業內看來,目前的調查還無法證明,麥當勞、百勝集團等全球知名餐飲巨頭們是否知曉食品工廠內發生的這些行為。但有一點可以證明,這些違法行為繞開了很多看似嚴格的監管體系,確實是制度上的失守。 在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業內人士看來,具有一定規模的食品企業,對原材料進行粗加工,制成半成品向其他餐飲企業供貨,相當于一個“中央廚房”。然而,多數消費者只能看到食物上桌時的令人饞涎欲滴的形態,但對于原料本身、加工工藝、質量控制等實情卻無從得知。 “未來,食品生產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集中供貨模式只會越來越普及。如何有效監管,這對監管部門來說,是一項新的挑戰?!睒I內人士指出。 信息不對稱引發“取證艱難” 對于一次次挑戰公眾底線的“舌尖安全”,同樣遭遇過供貨商風波的一位餐飲業業內人士,在電話中的語氣充滿了無奈。 在他看來,“自律”這兩個字重若千金?!耙话阏f來,供貨商的原材料入廠前,需要提供食檢報告和相應的票證。企業還會派專人設立食品抽檢,但有時候還是防不勝防。” 今年“3·15”曝光的杭州廣琪“毒面粉”風波,根據調查,公司的隱蔽性做得非常好,為了逃過質量監督部門的監管,他們把制造原材料的地方藏在余杭區一隱蔽的地方,倉庫在下城區,注冊地卻是在江干區。 據媒體報道,為了逃過質量監管部門的監管,上海福喜造假手法隱秘,甚至為逃避監管制作兩本臺賬?!叭绻跊]有內部爆料的情況下,日常監管很難發現,固定證據非常難?!?/p> 早前一位監管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有些例行巡查,“光憑肉眼是發現不了涂改保質期等問題的”、“轄區范圍只有11個工作人員,卻要管理4000多家有‘經濟戶口’的企業,確實‘壓力很大’”。 然而,有業內人士提出意見,問題的根本還是信息不對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隱蔽性、多樣性使得監管行為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較為滯后,突出表現為違法信息“知曉難”和“調查難”。 從另一角度考慮,雖然企業造假通常都是隱秘的,面對“取證艱難”,監管部門應思考日常抽查等工作機制的有效性。 違法成本太低,洋品牌丑聞頻出 “對整條生產鏈來說,食品企業已經排在了生產者和經銷商的后面。想要跳過這兩個環節,有的企業甚至不惜‘垂直管理’?!笔聦嵣希皬V琪事件”一出,一家在杭城約有40多家門店的烘焙企業,其相關負責人就大倒苦水,并透露一個在他看來最簡單實際的解決辦法——“找源頭”。“哪怕增加運輸成本,也盡可能選擇直接向一級供貨商或是生產商進貨?!?/p>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上海市食品安全辦公室專家組成員沈建華說,在國外如果發現類似事件,企業會徹底完蛋,永無再生之日,不僅被罰得傾家蕩產,也會遭到合作伙伴的拋棄。而在中國,企業違規后可能“借尸還魂”,用親戚的名字重新注冊一個公司,照樣重操舊業,“因此制度上需補好缺口,避免企業違規卷土重來?!?/p> 近年來,眾多重量級的“洋品牌”食品企業在中國丑聞頻出。上海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春泉認為,中國現行法律法規設定的違法成本低,是國際品牌屢次“犯險”的主因。上海一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則表示,在現行的食品安全分類監管體制下,在往年的監管中被認為食品安全風險等級低的大型企業,監管抽查的力度不如小作坊來得密集,這也給了歷史記錄良好的上海福喜漏網之機。 因此,還有業內人士建議不妨重新修訂相關辦法,大幅提高食品安全舉報獎勵,用市場的力量去監督市場。“如果配合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對違法企業施以重罰,獎罰分明之下,說不定能為治理食品安全亂象提供不同的參考?!?/p> |
相關閱讀:
- [ 07-23]安徽查出9.6噸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問題肉制品
- [ 07-23]山東濰坊開查“福喜肉” 部分商家已封存相關原料
- [ 07-23]福喜提供過期肉,麥當勞肯德基責任為何?
- [ 07-23]廈門衛生監督部門封存20箱福喜牛排
- [ 07-23]上海查處福喜公司違法案件 已涉22家下游知名快餐超市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