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4日電 題:民眾關注“酷暑權利” 高溫津貼何以成“畫餅” 記者 闞楓 近期,中國多地持續出現高溫天氣,烈日之下,高溫津貼發放、戶外作業停工等高溫勞動保護的落實,再度成為輿論焦點。然而,在國家明文規定“防暑降溫措施”的背景下,一些用工單位卻將政策置若罔聞。三伏盛夏,勞動者的“酷暑權利”誰來維護? 民眾關注“酷暑權利” 高溫津貼成“畫餅”? 7月中旬以來,中國出現入夏以來最大范圍和強度的高溫天氣,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高溫預警,持續的“燒烤模式”也讓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酷暑權利”。 “高溫津貼就是個傳說”,“屋里吹空調的拿補貼,工地干活的卻白曬”,“補貼就是一碗綠豆湯”……近日,一則“八成勞動者難足額拿到高溫津貼”的新聞再度引發網友吐槽。 “高溫津貼”,這幾乎是近年來每逢夏季都無法回避的輿論熱詞。國家層面在2012年出臺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并納入工資總額。” 兩年來,全國各地相繼出臺高溫津貼的地方標準和問責措施。今年,北京、天津、浙江、寧夏等多地還調整了高溫補貼標準。比如,北京室外和室內高溫作業的補貼最低標準上漲到每人每月180元和120元,分別上漲60元和30元;天津由去年每人每天21元提高到每人每天24元。 但是,在民眾眼中,政府設計的高溫津貼,似乎總是“看上去很美”。 近年來,根據各地媒體對于高溫津貼的相關報道,用人單位對補貼“躲貓貓”的手段可謂花祥繁多。諸如將高溫津貼政策置若罔聞,把車間溫度計永遠調在33℃以下,用綠豆湯、糖茶代替津貼……一些企業將高溫津貼視為一種“可發可不發”的企業福利。 有媒體近期做的一份網絡調查顯示,高達69%的受訪者甚至“沒聽說有高溫津貼,更沒領取過”。有網友調侃道,“招工難的時候,高溫補貼成了廠子招人的廣告,入職之后就發現,一切都是‘畫餅’。” |
相關閱讀:
- [ 07-23]6000名環衛工人領取高溫津貼 每人每個月200元
- [ 07-09]福建省高溫津貼每人每月200元 不少人低于標準
- [ 06-11]福建今年高溫津貼支付標準不變
- [ 03-13]工會界委員直言:飲料不能代替高溫津貼
- [ 08-10]漳州:高溫津貼未發放 市民可匿名舉報
- [ 08-08]高溫津貼有變化 高溫津貼沒領到打5110656投訴
- [ 07-25]福州保潔公司降高溫津貼 去年900今年320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