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丹東7月25日電 (楊光)海底打撈三次均告失敗后,為紀念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遼寧省丹東港投資3700萬元人民幣以1:1原始比例復原“致遠艦”,目前船體龍骨已順利完成兩段合龍。 丹東大鹿島村村委副主任王成杰25日說,沉睡在海底百年的致遠艦命運多舛。1937年前后,當地漁民曾目睹日本潛水員將雷管綁縛在致遠艦上,按動按鈕引爆,將甲板上的槍、炮轟出海面拉走。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曾組織過三次打撈。1988年,因在探摸時一名潛水員因氧氣管接觸不當遇難,打撈擱淺;199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打撈,已探測到海戰區域包括致遠艦在內4艘戰艦大致位置,但由于資金等原因擱置;1997年,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張序三中將為總指揮,歷時122天實地打撈未果。 對于致遠艦的最后一次打撈,島上不少居民仍記憶猶新。“當時從島外來了四五十人,攜帶著探測儀,他們征用了島上30艘8匹馬力以上的漁船,直接參與的島民有五六十人,很有氣勢。”65歲的于開臣說。 據于開臣回憶,海上搜尋開始后,漁民手持繩子、桿子等工具在大鹿島西南海域方圓約20海里的區域內不停作業,但除了偶爾撈出一些鐵器外,沒有更多收獲,為了找到歷史文物,漁民有時午飯都顧不上吃。 在打撈工作停滯了17年后,在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來臨之際,丹東港投資3700萬元,重建中國海軍最早的主力巡洋艦。專家赴英國船廠獲取原始圖紙,按照19世紀造船技術修建,整艘鋼殼船不用焊條,全部用鉚釘連接。 丹東港副總裁張竑江接受采訪時表示,建造“致遠艦”的費用全部由民間自發籌集,政府并未投資,包括預計在2015年9月建成,向公眾免費開放的甲午海戰博物館。 目前,長81.38米、寬11.58米的“致遠艦”船體甲板主體完工,8段龍骨已合龍兩段,預計今年9月投入使用,弘揚當年鄧世昌等將士無畏的民族精神。 除繼續就位龍骨外,船廠還將制造20門大炮、蒸汽鍋爐等“致遠艦”附屬設施。船艙內部裝修在專家指導下,按照老照片還原,甚至當時士兵用過的物品,也要在房間中擺放。(完) |
相關閱讀:
- [ 07-25]旅美華人作家談中日甲午戰爭:學做歷史的傳承者
- [ 07-25]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 習近平曾兩提 根源在腐敗
- [ 07-25]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啟示:能戰方能止戈言和
- [ 07-25]紐約藝術界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筆會在紐約舉行
- [ 07-25]人民日報:甲午戰敗背后是一個大大的“腐”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