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上官云) 26日下午,“中國的非虛構寫作與《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讀者沙龍在北京舉行。學者葉匡政與《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作者袁凌出席活動,與讀者分享非虛構寫作在當代文壇與中國社會生活中的意義。 少年因不慎觸炭火險喪命 新作記錄九十九次死亡 袁凌并非專職作家,他曾長期在媒體供職,曾發表多篇富有影響的調查和特稿報道,并出版詩集《石頭憑什么呼吸》、《讓沉沒之物發聲》等各類組品二百余萬字。新作《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講述了自己經歷過、看到過的九十九個人的死亡。 自小生于鄉村的袁凌從小便接觸到死亡,包括他自己,曾在三歲的時候因為不慎觸到炭火險些喪命。在袁凌看來,一個鄉下孩子活下來和長大的過程也是他身邊人不斷死去的過程,這很想一種暗中的挑選,同樣,一次礦難就可能奪去幾十條生命,袁凌本人便曾提著一個礦工表弟的骨灰走在羊坊店通往北京西站的街上。 上學、工作以后,袁凌在外面見識了各種各樣的死亡,這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慢慢的,他萌生做了做一個“記錄者”的想法,請身邊所有的人留下遺言,這其中不只是包括人,也包括用另一種語言說話的樹木、蜜蜂與河流。 “命運雖然讓死亡的方式本身千差萬別,但用巨大的聯成一體的沉默覆蓋這種差別,但無論如何,活著的人要記住死者說過的話。”袁凌稱,“如果他們沒有留下遺言,也要記住他們的眼神、手勢或氣味。” 學者葉匡政:寫作者需對得起生命中的苦難 袁凌在沙龍現場還提到了自己寫這本書的最終目的。他說,寫這些人的死亡并成書,不是想作為經典作品發表,“可能還是會記不住他們,但我希望傳達這些默默離去的人生活的一點痕跡。” 學者葉匡政對袁凌的《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給予很高評價。他認為,寫作即拯救,至誠則無懼死亡。袁凌對死亡的凝視,透著對時代的審視以及對人性的沉思,這是寫作者更廣大的視野。 “一個寫作者寫什么,或者說作品的文體與題材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需要對得起自己生命中經歷過的苦難。”葉匡政分析,寫作者應該對自己經歷過的那些生命獲取自己的解釋權,哪怕這種解釋在被人看來并不完整,“所以,我們在討論文學的時候可以放棄該文本是非虛構還是非虛構一類的鑒別,回到寫作本身。” 在葉匡政看來,世界上只有文本的真假之分,但并沒有“是不是文學”的界定,這更不應該成為評判文本的標準,“我們這個時代有些人總希望隱藏邪惡的事情,宣揚驕傲的事情。就這點來說,非虛構類寫作很重要,只有將苦難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這才是有價值的。” |
相關閱讀:
- [ 07-26]利物浦追強援周末體檢 2000萬創紅軍引援記錄
- [ 07-26]利物浦追強援周末體檢 2000萬創紅軍引援記錄
- [ 07-26]漫畫記錄世界杯經典瞬間
- [ 07-26]漫畫記錄世界杯經典瞬間
- [ 07-24]復興航空失事班機并非首次出事 已有2次事故記錄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