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民資進入國有項目顧慮遭受政策性歧視
2014-07-28 06:41:08?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近期多個省份陸續對外發布向民資開放的國有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上萬億元。然而,目前民資雖投資意愿強烈,仍普遍顧慮賠本賺吆喝、缺少話語權、遭受政策性歧視。 顧慮一: 很多項目沒有吸引力 6月以來,各地將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國有項目建設提到重要位置。據重慶、江西、山東、河北、河南等省市已公開數據,總投資規模已超過上萬億元。 山東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立府說,他們一直在尋求與大型國有企業進行合作。民營企業在抓資源方面不占優勢,為了拿到穩定、低成本、優質的原材料,最希望與大型鋼企合作,這對于民企自身的盈利水平至關重要。 “國有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的項目越來越多,領域和范圍越來越廣,我們很想做一條‘鯰魚’。”重慶業嘉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圣輝說,可是“門”是打開了,但進門做“主人”的動力還不夠。 一位重慶民營企業家說,開放的很多國有項目都屬于像鋼鐵、機械制造等夕陽產業。這些行業連國有資本都想退出,又何談吸引民營資本呢?一家老牌重慶鋼鐵企業拿出旗下的澳大利亞礦山、江津電鍍污泥處理等多個項目,引進民營資本。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項目基本都是投入大、回報慢,前景不明。 “我們發起設立了鐵路產業投資基金,但目前市場資金成本持續走高,而鐵路投資預期收益率不高,社會資本募集非常困難。”江西省鐵路投資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江西省向非國有資本開放的300個示范項目中,前11個項目都來自江西省鐵路投資集團,他們不抱太高期望。 記者從山東省國資委獲悉,包括山東高速、山東黃金等在內的23家省管國有企業,目前在與民營資本融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方面案例還比較少,主要還在探索國企內部員工持股。 顧慮二: 得不到話語權 重慶五洲文化傳媒集團總經理徐登權說,從重慶公布的開放項目名單來看,有一部分項目還是不錯的,尤其像三峽銀行、三峽擔保等公司放開的金融項目,對于民營企業家來說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民營企業能參與到什么程度還得靠時間來證明,總感覺水太深,即使蹚進去水性也不行。 連接內蒙古與江西的蒙西華中鐵路,是國內第一條嘗試股權多元化的鐵路建設項目。由中國鐵路總公司下屬公司、神華、陜西煤業、伊泰集團等投資,其中伊泰集團等為民營企業。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研究院副教授邢雷說,這個項目今年可以說是一波三折,爭論不休,各個投資方希望能獨立運營,但鐵路總公司要求實施統一調度,今后在利潤分配上依然難以保證參股方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參股比例較小的更難有發言權。 部分民營企業家擔憂,對于一些好的項目和資源無奈向民營資本開放,民企作為小股東加入,根本沒有多少話語權和管理權。 顧慮三: 資源配置上處于弱勢 周立府說,目前一些地方對民營資本的政策性歧視還比較嚴重,民間資本面對不少只可遠觀、不能真正進入的“玻璃門”。 河北百樂佳能源公司總經理王猛說,國企規模大,享受很多政策性優惠,如在交通運輸等方面享有便利,民企望塵莫及,擔心即使“聯姻”,這些資源配置優勢也難以落到民營資本手中。 “必須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按照股權大小確定決策權大小。”重慶金科地產集團董事會主席黃紅云表示,在民營資本剛剛進入國企時,可能面臨短期與國資的磨合期。通過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以公司治理機制、選人用人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為核心,可以有效將國資與民資的發展目標相融合,以股權確立事權,建立民資與國資對等的主體地位。防止國有股東一股獨大,讓民營企業家吃顆“定心丸”。(新華社記者張濤、趙宇航、王志) |
相關閱讀:
- [ 07-27]人民日報:對公職人員社會應多理解多信任
- [ 07-25]人民日報:擺脫土地財政依賴癥 不“吃虧”
- [ 07-25]人民日報:甲午戰敗背后是一個大大的“腐”字
- [ 07-25]人民日報:甲午戰敗背后是是一個大大的“腐”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