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華偉繪 核心閱讀 開吊車、叉車,操作電梯、鍋爐,都需要參加正規培訓并通過考試,而特種設備操作人員證,則是通過考試的證明。但有些工人,雖然有證,技術卻不過關。那這些證,究竟是不是真的,又是怎么來的? 前段時間,上海的一些企業發現,招聘的技術工人雖然都持有特種設備操作人員證,但不僅技術水平不高,而且安全意識差,完全是“沒頭蒼蠅瞎干活”。讓人奇怪的是,這些工人在質監部門網站都有備案。企業一查,工人們最終承認是從中介機構辦的“假證”,于是一樁質監干部串通中介機構“收錢辦假證”的不法勾當浮出水面。 仨月辦假證2600余本,“網上都能查到” 安徽省質監局此前接到投訴,反映一些工人沒有經過培訓和考試,就獲得了安徽省蚌埠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核發的特種設備操作人員證,證件上蓋有質監局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專用章。 接到投訴后,蚌埠市檢察機關迅速介入調查,很快發現,雖然持證的工人承認證件是“假的”,但是證件的編號都能在全國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公示信息查詢系統上查到,姓名、照片、身份證號碼完全符合。既然是花錢買的“假證”,為何能在正規渠道查到?辦案人員調查中發現,此中“貓膩”,緣有“內賊”。 根據調查,這批“假證”來自江蘇徐州一家中介機構。辦案人員順藤摸瓜,中介機構老板劉某承認,是他與蚌埠市質監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科長周某勾結,收取辦證人員“辦證費”,然后由周某“抄小道”辦證并上傳網絡,除了辦證人員沒有參加培訓和考試,其他辦證手段與正常辦證基本相同。于是,“假證”就這樣被穿上了合法的外衣,且從質檢總局網站能夠查到這批證件。 調查中發現,“網上都能查到”是劉某招徠買家的重要手段,許多辦證人員就是沖著這一點交了數百元的辦證費用。劉某找到買家之后,就將人員信息傳給周某,周某利用手中職權直接辦證,并將辦證人員信息上傳到全國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公示信息查詢系統,隨后再由劉某提供給買家。 記者了解到,去年三個月時間,周某就制作假證2600余本,非法獲利達63萬余元,劉某獲利7萬余元。 中介勾結質監干部,形成“假證辦理一條龍” 周某、劉某的“假證辦理一條龍”,源于劉某的一次蚌埠之行。 劉某在江蘇徐州開設辦理證件的中介機構后,就四處尋覓“獵物”,于2013年3月來到了安徽省蚌埠市。通過四處打聽,劉某了解到蚌埠市質監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科長周某擁有特種設備操作人員考核、發證職權,便到其辦公室商談。經過數次溝通,周某經不住利益的誘惑,與劉某達成了合作協議。 記者后來了解到,周某能夠從中獲得的好處,就是每次為劉某辦理一張“假證”,可以收到劉某支付的240元錢,而劉某則加價將證件賣出,各自獲利。 蚌埠市質監局介紹,特種設備操作人員證的頒發流程是:報名、培訓、考試、發證,涉及多個部門,而周某所在的特種設備科只負責其中的一次蓋章和上傳網絡環節。但周某利欲熏心,不僅違規辦理并上傳網絡,而且私自購買證件裸本并私刻其他部門公章,一個人完成了辦證的全部過程。 2013年9月10日,蚌埠市質監局根據調查情況,主動向蚌山區人民檢察院移送案件。后經法院審理認為,周某和劉某的行為使公眾認為只要花錢就可以買到“合法”證件,極大損害了國家機關的權威、形象、公信力,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分別以濫用職權罪、受賄罪和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行賄罪對二人進行懲處,周某和劉某分別獲刑10年2個月和6年,并追繳其非法所得,沒收周某財產5萬元,依法給予周某撤銷科長職務、開除黨籍的決定。 質監部門自查自糾,違法證書被注銷 記者27日從蚌埠市質監局了解到,案件發生后,蚌埠市質監部門自查自糾,目前已經對違法辦理的2600余本證書予以注銷。 蚌埠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蚌埠市已經將書面考試方式改進為網上考試,將特種設備科集中審批改進為特種設備科審核后,行政審批辦審批發證,從程序上制約權力運行。 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員顧輝表示,推行簡政放權,也要該管的管、該查的查,防止權力失去限制,任意而為。 “如果不是接到投訴,這2600余本假證仍繼續以‘合法’的身份生存在社會上,令人后怕。特種設備從業者的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安全,所以讓‘假證’生存的危害也就不言而喻。”顧輝說。 專家表示,缺乏制約的權力往往會產生腐敗,所以不僅要加強黨員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還要在制度上下功夫,對權力進行限制,避免一個人包攬權力,防止權力真空運行,通過把關、審核、追責的制度,讓權力有法可循,依法行政。本報記者錢偉 |
相關閱讀:
- [ 07-22]大田縣質監局:立行立改務求實效
- [ 07-16]市質監局優質服務惠民生促發展
- [ 07-10]市質監局開展加油站計量器專項檢查
- [ 06-20]龍海:質監局開展“安全生產月”宣傳活動
- [ 06-16]市質監局舉行電梯應急救援演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