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日利益沖突不可避免 兩國從未同時強大
2014-07-28 17:17:40??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據俄羅斯《紐帶網》25日報道,正是120年前在牙山灣發生了一次交戰---1894-1895年中日戰爭的第一場戰役。日本在這次戰爭中獲勝,中日簽署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在中國轉變成殖民地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回顧了第一次中日戰爭的主要事件,同時講述第一次中日戰爭對接下來在國際舞臺上發生的后續事件的影響。 不久前金融時報亞洲部主管戴維-皮林說,“在歷史上有過中國強而日本弱的情況,也有過中國弱而日本強的情況。然而我們還沒遇到中國和日本都是強大的國家的這種情況。”事實上,不久前日本展示了自己增長中的影響力,放棄了原有的和平政策:首相安倍晉三說,日本將修改在二戰后被強加給國家的和平憲法。日本主要的現行法律是由美國專家撰寫的,宣布日本放棄將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因此放棄建立陸軍、海軍和空軍。從現在起,日本準備采取積極外交政策、獨立在國際舞臺保證自己安全的方針。這就是為什么政治學家認為, 中日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 中國長期積累了自己在該地區的軍事政治存在,努力尋求在中國東海和南海的控制權。積極軍事參與同菲律賓、越南的領土爭端,表示在南沙群島的主權。 去年安倍晉三仍出訪了這些東盟國家,旨在給以所有同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以幫助,特別是,出售設備、培訓軍隊和提供大規模貸款以購買武器。 分析家擔心,日本軍事實力和地區影響力的增加將引起亞洲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 中日之間的關系早已復雜化。在19世紀末期中日爭論的焦點是朝鮮,它是日本傳統的擴張范圍。在1884年,以同反政府情緒斗爭的借口,日本和中國的軍隊進入了朝鮮領土。后來達成協議,朝鮮成為這兩個國家的被保護國。 1894年朝鮮開始起義,朝鮮向中國請求幫助來鎮壓起義。中國馬上向朝鮮派遣了自己的軍隊,然而日本不能允許單方面的干擾,很快日本軍隊也駐扎到了朝鮮領土。中日不能制定針對朝鮮革命的聯合行動方案,日本開始風行獨立的強硬的和侵略的政策:1894年7月25日發生了牙山灣戰役,還沒有宣戰的戰爭的第一次戰役。由四艘巡洋艦(又一說,三艘)組成的支隊攻擊了兩艘中國三級巡洋艦(事實上,是護衛艦)。一艘船沉沒了,另一艘嚴重損壞。日本正式宣戰已經是在8月1日。 一開始戰爭在朝鮮境內進行,然而中國接連遭敗。當時國家在準備慈禧太后60周歲的大規模慶祝活動,從前線傳來的的壞消息是非常不合時宜的。中國最著名的兩份報紙---《申報》和《新聞報》盡一切努力制造出中國軍隊勝利的假象。他們常常拙劣的歪曲事實,宣稱日本遭受失敗和撤退,而實際情況卻完全相反。 然而當戰場轉移到中國境內時,日本在威海衛登陸自己的軍隊,控制了駐扎在那里的北洋軍隊,中國的失敗變得顯而易見。清朝政府決定和談。 對于中國是屈辱的和平條約于1895年4月17日在下關簽署。根據這份條約,中國將臺灣和澎湖列島以及遼東半島轉交給日本,支付2億兩白銀,開放一系列自己的港口,給予日本在中國領土建立工業企業的權利。除此之外,中國承認朝鮮獨立,給了日本在這個國家領土自由活動的機會。這份條約,同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戰爭中的失敗一起,成為中國轉向半殖民地國家的開端。 第一次中日戰爭的結果點燃了1904-1905年俄日戰爭的火花。德國、法國和俄羅斯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換取額外的現金賠償。日本被迫接受歐洲大國的要求,在1895年從遼東半島撤出了自己的軍隊。同時俄羅斯繼續加強自己的同中國的關系,簽訂了1898年的中俄公約。根據此協議,俄羅斯獲得了租借旅順和大連的港口25年的權利,同時獲得為期修建鐵路的權利。 這一切都引發了日本的不滿,加速了日本的軍國化,導致了俄羅斯的侵略。國家間的關系繼續惡化:日本不滿意滿洲里存在著俄羅斯的軍隊,1903年由于俄羅斯獲得朝鮮森林租讓權而引發爭論。但是日本找不到開始沖突的官方理由,在1904年2月9日晚,發生了幾乎同十年前一樣的事情:日本艦隊不宣而戰,攻擊俄羅斯位于旅順外錨地的俄羅斯分艦隊。十個月后,俄羅斯潰敗。 俄羅斯的損失慘重,在海上也遭受重大失敗,特別在兩國海軍在對馬島上的大規模戰役,更加加劇了俄羅斯國家內部的緊張的社會經濟狀況。在1905年中期,兩國力量耗盡,在9月5日簽署了樸茨茅斯和平條約。 根據此條約,俄羅斯將旅順口、大連灣的特權及部分南滿洲里鐵路,均移讓與日本政府。日本獲得庫頁島南部,以及在日本海、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的俄羅斯海岸沿線捕魚的權利。除此之外,樸茨茅斯合約終止于中俄聯盟的行動:1896年廢除了俄羅斯帝國同中國簽署的條約和1898年中俄條約。 盡管日次,日本的野心并沒有得到滿足。日本代表團要求俄羅斯支付賠償金,轉交被扣留的俄羅斯船只,限制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軍力。由于大臣委員會主席謝爾蓋·維特堅定的立場,宣稱在會議中沒有勝者和敗者,日本在受到繼續戰爭的威脅下放棄了這些要求。 日本人民以在東京的大規模騷動來回應樸茨茅斯條約。人民為戰爭的巨額開銷無法得到抵償而憤怒,抗議羞辱他們的世界。騷亂導致了日本首相桂太郎在1906年辭職,但是人民的憤怒仍未因此停息。在接下來的13年里,日本經歷了一系列的抗議活動,結果形成1918年的“米騷動”,千萬人在42個省抗議大米過高的價格。 二戰結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美國強加給日本的和平憲法排除了日本參與任何軍事行動的可能性,顯然日本將重新找到機會。然而,戴維-皮林寫道:“我不是預測戰爭,然而情況遠不樂觀:在短期內沒有看見解決方法。”金融時報的評論員認為,日本將計劃主要使用“軟實力”---在其他國家居民間傳播自己的文化價值、傳統和思想體系。 在中國古代的著作《道德經》中這樣表述“軟實力”的概念:“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堅強著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中國從2004年到現在都在采取“軟實力”的方針,積極將其付諸實踐。看樣子,人類將看見日本和中國在此領域的一場戰役。(知遠/北風) |
相關閱讀:
- [ 07-27]日本悼念二戰期間修建相模湖水庫罹難的中日等國勞工
- [ 07-25]旅美華人作家談中日甲午戰爭:學做歷史的傳承者
- [ 07-25]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啟示:能戰方能止戈言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