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不上電的新能源汽車,先發展還是先“充電”?
2014-07-28 23:29:3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新華網濟南7月28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就像燃油汽車離不開加油站一樣,電動汽車的推廣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充電設施的建設。然而,當前我國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正面臨著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尷尬:一方面,電動汽車市場保有量不足,充電設施建設遇冷;另一方面,充電設施的缺乏和分布不均,又放大了電動汽車的“里程憂慮”。 充不了電的電動汽車誰買?。?! 續航能力是當前電池技術取得突破之前電動汽車的最大短板。記者了解到,目前市面的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大多在200公里以下。即便是電動車中續航里程較長的比亞迪E6,綜合工況下單次充電最長可行駛300公里,仍遠低于普通家用燃油汽車的水平。 但是,與星羅棋布的加油站相比,充電站的數量卻遠遠沒有跟上。有私家車主告訴記者,在大中城市,目前能夠向公眾開放的充電樁屈指可數。充換電設施的不完善,已經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一大因素。 濟南市民劉曉偉一度考慮過購買電動汽車。他說:“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電動汽車使用便宜,百公里耗電量折算下來也就八塊多錢,比普通汽車省錢多了?!钡?,在考察了充電條件之后,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燃油汽車。他說:“在濟南我沒找到哪怕一個對外開放的充電樁,萬一哪天半路沒電了,我就只能叫拖車了?,F在買電動車還是太冒險?!本W友也表示:“充不了電的電動車誰買啊?!” 北京市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四成消費者因安裝不了充電樁而放棄購買。 “電動汽車當前推廣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消費者買車有顧慮,因為充換電設施少,充電難。”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說,只有充換電設施完善了,消費者內心才會接受,整個產業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充電站建設:國家電網全線虧損 民間建設處處掣肘 對于充電設施建設進度緩慢,建設企業也有自己的看法?!霸谑袌雠嘤诖笠幠=ㄔO充電設施,風險比較大?!眹译娋W山東公司專業工程師郭亮如是說,當前國內電動汽車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且國家在用電價格、用地政策等方面沒有具體政策,企業投資建設充電設施,顧慮會比較多。 作為充電設施建設“國家隊”主力的國家電網,近年投巨資建設了充(換)電站400多座,充電樁近2萬個。然而,據郭亮介紹,這些充換電站全線虧損,山東也不例外。他說:“雖然我們以前有規劃,但現在充換電設施建設已經放開,我們自己是否按照原計劃建設也要看市場需求。沒有市場的地方,我們肯定要慎重考慮?!?/p> 而在民間層面,充電設施建設仍有不少掣肘:一方面,地方政府對充電設施建設缺乏統一的思想,企業建設充電設施面對的“關口”多、程序繁雜。 “現在每個城市都是自主規劃,安裝一個小小充電樁都會遇到規劃、國土、市政、綠化、城管等多方面的障礙,各種報批流程既復雜又漫長?!逼仗煨履茉瓷钲诠究偨浝硎芍艺f。 另一方面,車主自主在小區內安裝充電樁也面臨著各種“刁難”。記者了解到,由于涉及用電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在北京等多個城市,車主試圖安裝充電樁時受到物業阻攔的情況屢見不鮮。北京市近期還專門就此研究相關政策,要求物業管理公司配合充電樁建設。 誰該挑起充電設施建設的擔子? 為解決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21日正式發布。其中,針對充電設施缺乏的問題,特別提出制定充電設施發展規劃和技術標準,將其納入城市規劃,并完善充電設施用地和用電政策,鼓勵公共單位加快內部停車場充電設施建設。 在地方,很多具體政策也在出臺和制訂之中。今年第二季度,北京提出2014年內將建設1000個公用快充樁,天津、上海也計劃2015年前分別建設6700個和6000個以上的充電樁或充電接口。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充電設施應與高速公路、水電網絡一樣,成為基礎民生工程。網友“@莫小邪”說,政府部門應當衡量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前,電動汽車市場尚處于培育期,充換電設施建設投入大、見效慢甚至不掙錢,政府部門應通過稅費減免、財政直接投入等形式,加大對充換電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在培育市場的同時,保障群眾的使用需求。(參與采寫:陳灝、孟華、徐海濤、王玨玢、武衛紅) |
相關閱讀:
- [ 07-28]新政直擊四大痛點 推新能源汽車“駛入”百姓家
- [ 07-28]龍巖新能源汽車幾乎為零 配套設施正規劃建設
- [ 07-28]新能源汽車離市民期待有多遠?配套設施等正著手規劃建設
- [ 07-27]上海13萬拍牌大軍再“搶牌” 新能源汽車乏人問津
- [ 07-25]中國新能源汽車“新政”將產生重大影響
- [ 07-22]我國出臺強力扶持政策加速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