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進史冊 范柯克退役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對外界講述那次任務。2005年,他接受美聯社記者采訪時描述了投彈前后經歷。 他說,那次任務完成得非常圓滿。他當時負責在夜幕中將轟炸機導航至指定位置,實際到達時間只比計劃晚了15秒。當轟炸機投下原子彈時,他和其他投彈組成員只想躲過原子彈爆炸的沖擊波。 范柯克回憶,他們當時不知道原子彈爆炸的原理,也不清楚沖擊波是否會將轟炸機“撕成碎片”。于是,他們投彈后開始數數,直到數至第43個數字。他們先前被告知,原子彈應該在投下后第43秒爆炸。 “我想,機上所有人當時都以為這成了一顆啞彈,時間似乎比43秒要長很多。”范柯克說。接著,他看到晃眼的亮光,然后是轟炸機能明顯感受到的一輪沖擊波,以及又一輪沖擊波。 “漫長43秒” 原子彈“挽救生命” 對于美國是否應該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各界爭論延續至今。范柯克認為,戰爭和原子彈都不能解決問題,但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確屬“必要”。 按照范柯克的說法,美國當時還準備對日本本土展開登陸作戰。比起美軍對日本長時間狂轟濫炸以及登陸作戰對雙方帶來的人員傷亡預期,原子彈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決定,“挽救了生命”。 “老實講,我認為使用原子彈從長期講挽救了生命,挽救了不少生命,而絕大多數被挽救的生命是日本人,”范柯克說,原子彈讓他厭惡戰爭,“整個二戰經歷顯示,戰爭沒有解決任何事,原子彈也沒有解決任何事,我個人認為世界上不應該再有原子彈,希望看它們全部被銷毀。” 深藏功與名 二戰結束后,范柯克繼續在軍隊中服役一年,而后進入大學深造,獲得化學工程學位,進入化工巨頭杜邦公司任職,直至1985年退休。 兒子湯姆說,與不少二戰老兵一樣,范柯克很長一段時間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從軍經歷,直到晚年才開口。 “我甚至不知道他參加過那次任務,直到我10歲時在祖母的閣樓看到一些以前新聞的剪報,”湯姆29日告訴美聯社記者,“我知道,他被視作一名戰爭英雄,但我們只把他看成一個偉大的父親。”徐超 |
相關閱讀:
- [ 07-11]日本為什么記得住原子彈記不住細菌戰
- [ 06-12]《曼哈頓計劃》預告片發布 講述原子彈研制故事
- [ 05-21]臺灣花蓮5.9級地震 相當于釋放1/3個原子彈能量
- [ 05-21]廣島原子彈爆炸現存唯一非官方照片將被拍賣
- [ 04-24]日本原子彈受害者起訴政府勝訴 獲賠30萬日元
- [ 04-11]日本推測若向百萬人都市投原子彈 37萬將當場死亡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