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教授:城市建設和治理需“五個創新”
2014-08-01 16:36:54??來源:長沙晚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我國正在進入推進城鎮化的快車道,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重心將加速向城市轉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積極推進城市建設,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總目標的極為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需要我們以改革創新的作為,來推進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治理。 首先是管理體制創新。在我國首當其沖的是戶籍制度,第二是流動人口的管理體制。怎樣構建新型的城市人口管理體制,管好城市常住人口和城市流動人口?新進入城市而又不愿意再回到農村的人口,怎么讓他們融入城市,怎么納入城市現有的社保、醫療、就業、教育,怎么形成平穩的過渡?怎么形成體制的銜接?城市的擴張首先就表現為人口的擴張,城市的管理基礎是人口的管理。因此,城市建設和治理,首先必須在人口管理上大力推動體制創新,與之相適應和配套的,如勞動就業體制、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制度、治安體制等,都是需要大力改革創新的。 其次是發展思路創新。城市建設和城鎮化的推進,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有機的整體。這就需要發展思路的創新。像湖南,把長株潭連結在一起形成協調發展的增長極,把城市建設和區域發展協調起來,然后合理布局,形成城市之間組群式的發展,就是很好的發展思路創新。它跳出了局限在一個城市的行政區劃內封閉式的自我發展和治理的窠臼,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城市間社會經濟分工及多方面功能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區域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有助于各個城市之間在城市建設和治理上的配合銜接,從而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和范圍內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之間協調了,同時城市之間也協調了,包括交通體系的設計,城市之間快速干線的設計,包括城市功能的分流,人口的分流,這樣緩解了壓力,同時也減輕老百姓生活的成本,提高城市建設和治理的效能。 第三是經濟結構創新,其中核心是產業問題。城市的擴張,意味著大量人口。現在從政策和現實情況看,農民進城是不成問題的,他們也愿意進城。關鍵是他們進城后怎么謀生?所謂“拉美現象”,其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農民進城之后無法謀生,從而形成了普遍而嚴重的貧民窟現象。例如巴西,其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80%多,但是其經濟結構并不能容納和承受這么龐大的城市人口的就業和生存壓力。因此,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變成了涌入貧民窟。巴西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貧民窟。我們的近鄰印度,孟買、加爾各答等大城市,人口中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住在貧民窟。這就形成了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也給城市建設和治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我們知道,生存是第一要務,人口能夠進到城市來,關鍵是進來之后是否待得下去,是否可以有效地獲得應有的權利。怎樣有序地把新進入城市的人口從外來人變成自己人?關鍵在于要有就業和收入,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城市的建設和治理一定要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能夠有機地統籌協調起來。 第四是社會治理創新。城市化在我們國家為什么長時期滯后于工業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社會沒有做好準備,我們一直強調工業化,實際是一直強調經濟增長,而城市化則是強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協調。城市是一個社會,不是工廠,也不僅僅是一個產業,是很完整的社會。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毛主席就說過,我們現在要開始進入城市了,怎么建設城市、管理城市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毛主席把這稱為“進城趕考”。現在要快速推動城市化,中國大量人口的生活重心完全移到城市中來,城市在社會管理體制上,在社會運行秩序上怎么樣設計、怎么樣管理?在今后的發展階段,隨著城市人口的比重占到全國人口中75%以上(按照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劃),可以說,我國社會治理的重心就要落腳到城市治理上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要和關鍵的就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能否實現城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是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面臨的很重的任務、很大的挑戰。因此,需要有前瞻意識,積極推動城市治理的創新,進而帶動社會治理的創新。 第五是文化文明創新。一個城市要有它的靈魂,有它的品質和風貌,有它獨到的富有特色的人文和歷史傳承。城市文明發展、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城市文化的繁榮,就是在培育塑造這些方面的內容。城市要能夠成為人們生活的宜居城市,也要成為人們精神依歸的家園。因而,城市建設和治理包含著很強烈的文明發展、文化建設的內容在里面。我們那么多人集中在一個很大的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人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應該怎么處理?這實質上就是一個城市文明形態的問題、社會文化環境的問題、城市公共空間的合理配置的問題(最近引發全國廣泛討論的“廣場舞大媽”現象,就是這種城市文明、文化、公共空間問題的一個折射)。我們現在強調要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兩型社會”,強調建設美麗中國,強調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這一切都需要具體地進入到我們的城市建設和管理中。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文明發展文化建設上積極創新,使得城市文明的昌盛和城市文化的繁榮,為我們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中提供良好的精神家園,也成為中華文明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謝魯江)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