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 (記者 李焯龍)香港中文大學(中大)4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預測,未來數十年里,氣候暖化加上空氣污染惡化,將可能導致全球農作物生產量大減,令營養不足的人口比例上升,加劇全球糧食危機。 自2012年末起,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戴沛權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未來一系列的環境變化及人類活動,從而預測將來的氣候和空氣質素,幷利用過往的全球數據,分析臭氧、溫度、農作物產量和營養不良之間的關系。 研究結果推算,2050年全球平均農作物生長季節的溫度,會較現在上升攝氏1至2度,而在農業發達地區如中國內地、印度、美國及歐洲等,更會上升攝氏2至3度。 研究也由此推測,氣溫上升將減少全球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大豆在內的糧食產量超過10%,營養不足人數增加超過30%。 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預計,全球糧食需求從現在至2050年將增長至少50%。但戴沛權指出,極端高溫和地面臭氧等空氣污染物會嚴重破壞農作物,而臭氧亦會隨氣溫升高而增加。 研究進一步預測,氣溫上升加上不約束的臭氧污染,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將較目前減少15%,營養不足人數將增加接近50%。 但如采取積極的臭氧控制措施,例如管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即使面對同樣的氣溫上升,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將只較目前減少9%,營養不足人數的升幅也會減少至27%。 戴沛權在記者會上解釋,研究也發現在中國內地,幾乎所有的農作物,包括小麥、大米、玉米等,對臭氧污染更為敏感,因此控制空氣污染,可能會比種植耐熱農作物品種,更有效地保障農業。 他補充,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不僅會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營養不良問題,也會導致食品價格出現較大波動,將影響所有發達地區。香港的食品以進口為主,也會受影響。 據介紹,上述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國際期刊。(完) |
相關閱讀:
- [ 06-20]法國前總理:中國是世界的穩定因素
- [ 06-16]澳大利亞大堡礁或成瀕危遺產 自然景區受挑戰
- [ 03-31]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匯總報告:全球變暖加劇
- [ 03-21]全球氣候變暖致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顯著上升
- [ 03-17]日報告稱全球變暖仍在加劇 日85%沙灘將消失
- [ 02-25]研究稱今年已處氣候變暖頂峰 將步入百年變冷周期
- [ 02-24]北京未來三天重污染將持續 氣候變暖致霧霾多發
- [ 02-05]科研人員發現:氣候變暖加劇西北干旱區水資源不確定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