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舉債招商外表風光內心恐慌 不少項目裁了跟頭
2014-08-05 07:21:3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做飯財政”沒實現“吃飯財政”難維持 地方政府舉債招商未必有好果子吃 內蒙古一個貧困縣政府負債規模已達20億元,但下血本引進的項目財政貢獻卻微乎其微。當地有官員嘆息“‘做飯財政’沒實現‘吃飯財政’難維持。”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內蒙古、安徽、湖南、湖北等地采訪發現,為擺脫可支配財力不足、事權與支出責任不對等的約束,實現發展、環保等重重目標,舉債度日已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的常態。除了發展之需,還有一些地方罔顧財力,盲目建設政績工程,導致債務積累越來越多。難以遏制的舉債沖動之下,地方財政承受著巨大壓力。 貼錢招商外表風光內心恐慌 記者發現,各地發展模式大同小異:地方政府基本是“白手起家”,征地拆遷、道路、水電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靠地方融資平臺以財政信用、土地或項目抵押舉債來解決。 負債完善基礎設施,大規模招商引資,近年來在各地催生了一派繁榮景象。 位于遼河入海口右岸的盤錦市遼東灣新區,很多地方前些年還是蘆葦荒灘。近年來,當地加快建設公路、鐵路、橋梁、污水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石化、精細化工、新材料、現代物流等新入駐企業很多,相關產業發展很快。 遼東灣新區管委會公布的資料顯示,為了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今年新區計劃投資41.92億元,建設景觀綠化、生活給水、工業給水、供熱和燃氣等五大公共設施。新區金融工作局負責人介紹,建設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性融資,其中銀行貸款和信托類融資占比分別約為30%和70%。 湖南一個大型工業園區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各地發展產業舉債來源復雜、成本高昂:既有年息6%左右的政策性銀行貸款、年息8%至10%左右商業銀行貸款,也有年息13%左右信托機構借款;而面向社會融資方面,則有承包基礎設施工程的基建商墊資,還有園區要求承擔基建任務的企業向園區打入工程總造價50%的資金作為“誠意金”,園區每年按照12%左右利率支付利息,項目建成后分三年償還;還有面向拆遷戶或單位干部職工等特定對象的“定向融資”,借用征拆款等民間資金,按照12%左右年利率付息。 花大價錢建設的公共基礎設施,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給項目時卻十分“慷慨”。 湘南一個大型工業集中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園區融資約30億元建設三通一平和標準廠房。直接建設成本每平方米2000元的廠房,月租金掛牌價只有每平方米10元“犧牲眼前利益,指望將來靠稅收來彌補”。 中部一個地級市副市長給《經濟參考報》記者講述了一個項目引進的“痛苦”決策經歷:國內一家大型企業決定在當地建設一個加工生豬、家禽的特大型肉聯廠。對于這個魚米之鄉來說,該項目無疑是雪中送炭。但投資方要求“零地價”且政府出資建設部分生產設施“反復討論市里共識是三句話:條件實在苛刻,機遇確實難得,下定決心搞得!”他說。 然而,記者發現,受經濟周期性調整影響,地方政府花大價錢引進的很多項目稅收遠未達預期,財政面臨著巨大壓力。 在中部一個經濟發達縣主干道邊,坐落著國內一家著名企業產業園。這個項目地幾百畝,縣政府曾為此投入了大量公共資源。建設之初,企業方面表示將投入200億元,地方政府預估,項目2013年投產后當期就能形成每年10億元的稅收。但如今每年稅收貢獻不過1億元左右,很多當地人認為“政府栽了跟頭”。 有的城市還在搞倒貼。2011年至2013年,中部一個地級市直接補貼當地一家上市公司,補貼額從幾千萬元增長到近2億元。這家公司靠著政府補貼,連年逃脫了“ST”命運。 |
相關閱讀:
- [ 08-04]地方松綁限購短期難見成效 樓市去庫存需降價先行
- [ 08-04]銀行高層稱許多地方債問題難捂了 地方忙找抵押物
- [ 08-04]中紀委網站發布十八大以來地方巡視工作圖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