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5日電 410個鮮活生命被吞噬,1.2萬間房屋瞬間倒塌,交通、電力、通訊全面中斷……8月3日16時30分,6.5級地震將云南魯甸撕裂出一道大傷口。 災民徒手自救、救援人員不吃不喝地搶跑、醫務人員夜以繼日地搶救……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面前,每個人都努力挺起自己的脊梁,撐起廢墟上的希望;每個人的暖流匯在一起,世界就沒有寒冷。 他們堅強地“刨”出生命 從廢墟里走出來 爺爺劉永平在震后沖回已成廢墟的家中,蹲下就用雙手刨土,很快鮮血從手指上流了出來,10多分鐘后,一個小腦袋從泥土中冒了出來,“第一個刨出來的就是我的小孫女,孩子居然還活著!” “當時什么工具都沒有,四五個人用手把倒下的土墻搬開,然后用雙手使勁刨。”秦紹武和親戚一起刨出3個小孩,又徒步跋涉6個小時將孩子們送到救治點。 93歲的馬才珍老人腰部受傷,她獨自從廢墟中爬了出來;11歲的小女孩宴艷,手骨折、腿受傷,她不但爬出來,而且步行10公里尋找救援隊伍…… “不要害怕。”兩名懷孕7個月的孕婦被埋廢墟下時手牽手,相互鼓勵,堅持3個小時后獲救,母子平安。 他們奮力地“托舉”生命 在廢墟中點亮希望 一早背著給養物資步行9公里,馬不停蹄保障幾百人,手握廚勺卻粒米未進,炊事員安德華最終又累又餓暈倒在龍頭山鎮騾馬口熱食供應點。 “背也要把受傷群眾背出大山!”武警交通三支隊二大隊21名官兵冒著生死危險,手腳并用地挺進“死亡谷”——魯甸縣火德紅鄉王家村,經過7小時的鏖戰,終于把32名重傷員和200多名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當把87歲的陳阿婆送上救護車后,工程師李清疲憊癱軟在地上。 魯甸縣人民醫院內,連日通宵燈火通明,全院400多職工基本都到崗,醫生護士們眼睛充滿著血絲,奔跑在傷員身邊。 身著紅色、寫有“中國救援”字樣衣服的國家救援隊,經過6個小時的不懈奮戰,于5日12時45分在龍頭山鎮龍泉村廢墟中挖出一名10歲小男孩;云南公安消防總隊特勤支隊戰士用手刨出一名5歲男童…… 云南電網緊急組織了53人,每人一個背簍徒步35公里,背運低壓供電套裝等應急物資趕赴災區參與保供電工作。目前昭通市76.5%停電用戶已恢復供電,震中地區龍頭山鎮74.8%停電用戶已恢復供電。 背負、肩扛、手抱……搶救生命、運送物資,身著紅色、桔色、迷彩服、白色衣服的各類救援人員,匆忙的身影交織出一道生命的彩虹。 他們“援在第一刻”溫暖生命 世界沒有寒冷 “災區傷員是‘熊貓血’,急需手術用血。”一條緊急呼救的消息傳開,一些不知名的志愿者紛紛伸出手,很快就備好了5.5個單位用血,1100毫升。 5日,花椒和酸菜做成的酸菜湯,加上南瓜湯和稀飯,這就是300多村民的早餐。震后第二天,青山社村民就自發在大路邊支起鍋和灶,集體吃起“大鍋飯”。大家拿出從廢墟中扒出來的南瓜和玉米,一起共渡難關。盡管供應緊張,翠屏村的“大鍋飯”不僅面向村民,也不拒絕有需求的路人。 “那輛車上可以領盒飯,快啊!”在距離震中龍頭山鎮3公里的加油站,正當村民在到處尋找水和食物時,人群中有人大叫了一句。魯甸縣城一家餐館用一輛皮卡車拉著兩箱盒飯正在發放給村民。 中央財政緊急下撥云南應急救災綜合補助資金6億元,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分別向災區捐款出1000萬元。 截至5日上午,中國紅十字會系統共收到捐贈款物價值3835余萬元。 愛德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壹基金3家公益機構與淘寶網聯合,在淘寶網上線愛心募捐平臺“救在第一刻”。截至5日12時,已有超過68萬人次通過阿里巴巴各平臺(淘寶愛心募捐、支付寶、支付寶錢包)向災區捐款,善款總額超1340萬元。 “我要帶你去遠方,去看日出和霞光;我要帶你去遠方,追逐青春和夢想;我要帶你去遠方,追逐幸福和希望。”詞作者天明不僅以個人名義捐款5萬元,還將自己的最新歌曲《我要帶你去遠方》獻給云南魯甸地震中逝去的人們。 |
相關閱讀:
- [ 08-05]廈門藍天救援隊災區見聞:救援要有針對性
- [ 08-05]民政部:18個省向云南捐贈救災資金1.43億元
- [ 08-05]科學救災讓群眾安心——云南魯甸震后48小時報告
- [ 08-05]未來十天魯甸地震災區陰雨較多 以小雨天氣為主
- [ 08-05]李克強到醫院看望地震傷員
- [ 08-05]震區開通免費公交 嚴格交通管制非公務救援車限入
- [ 08-05]河南省搶運2500頂帳篷支援云南地震災區
- [ 08-05]山東威海市紅十字會將首批救災物資運往云南震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