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談甲午戰爭之敗 稱清廷缺乏戰略意志
2014-08-08 06:57:22?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清廷戰略意志缺乏與甲午戰爭之敗 孫文廣 汪玉明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甲午戰爭是日本挑起的侵略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研究分析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視角,清廷缺乏堅定的戰略意志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深入分析這一原因,可以給我們帶來深刻啟示。 清廷戰略意志缺乏表現在整個戰爭過程中 戰略意志是一個國家、政治集團、社會組織乃至個人試圖達成某種目標而堅持到底的決心和勇氣。在戰爭這一物質和精神雙重較量的暴烈對抗活動中,戰略意志尤為重要。戰爭中,具備將戰爭進行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戰略意志,既是參戰者窮盡一切辦法、動員一切資源、運用一切機會以達成目標的前提,也是戰況不利時承受挫折、頂住壓力、忍辱負重、徐圖發展的基礎。在甲午戰爭中,清廷一直缺乏戰略意志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戰前,清廷無不惜一戰的決心,消極備戰。1894年5月中旬以后,日軍大批登陸朝鮮,野心日顯,至6月22日日本向清廷提出“第一次絕交書”時,戰爭已迫在眉睫。然而,清廷仍熱衷于謀求和局,直到6月30日李鴻章才提出籌餉二三百萬兩以備用,而調軍入朝與物資籌措直到7月20日才開始,但戰爭在7月25日就正式打響。清廷準備不充分、被動應戰,直接導致豐島海戰和牙山戰役敗北,而首戰即敗又直接影響戰爭全局。對中國與日本開戰,當時美國駐華公使田貝評論道:“中國以完全無準備狀態卷入戰爭,乃史無前例。”清廷后來也承認,戰爭為“倉猝開釁”。 戰中,清廷無承受挫折的定力,決意乞和。9月中旬,隨著海陸戰事漸次失利,主和再次成為清廷的政策重點。此時,不少朝臣和社會有識之士對挽救軍事失敗紛紛獻計獻策,提出“奇襲論”等主張。他們主張速購快船,聯合南洋水師直搗日本本土。這是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主張,如能實施,有可能扭轉戰局。同時,不少人提出持久戰思想,李鴻章也上奏朝廷說要“多籌巨餉,多練精兵,內外同心,南北合勢,全力專注,持之以久,而不責旦夕之功”。但是,無論“奇襲論”還是“持久論”,在清廷急于結束戰爭、一意主和的情況下,無人理會并認真研究這樣的戰略構想。 戰后,清廷無戰斗到底的勇氣,不敢再戰。當割地賠款的和約傳至國內后,輿論大嘩,拒和再戰之折如雪片進京。在京舉人也痛心疾首,集體上書。臺灣軍民尤其義憤,誓不服倭。日本的欺人太甚事實上已為中國進行了一場再戰總動員。其時,日本尚為剛剛興起的工業小國,戰力已近枯竭。俄國駐日本使館的情報指出:“(日本)所有軍艦鍋爐,經過十個月連續不斷使用的結果,已經破壞到這樣程度,以致船只的最起碼速度都無法維持,所以船只都急待整修和更換鍋爐。”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承認:“國內海陸軍備幾成空虛,而去年來持續長期戰斗之我艦隊及人員、軍需等,均告疲勞缺乏。”但缺乏戰略意志的清廷此時已如驚弓之鳥,完全喪失戰斗意志,最后只能吞下割地賠款的苦果。 |
相關閱讀:
- [ 08-07]人民日報:周永康后中國還有三大戰役
- [ 08-07]人民日報稱高增長受不了沒必要:輕易不搞強刺激
- [ 08-06]人民日報談經濟新常態:調整雖艱難升級已成大勢
- [ 08-06]人民日報評郭美美事件:炫丑與審丑都是種病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