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頻曝違法違規經營中國市場游戲規則亟須重塑 □記者 有之炘 龔雯 上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8月以來,在華外企的新聞不少。4日,國家工商總局專案組對微軟高層進行反壟斷調查詢問;同日,上海食藥監和工商等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進駐上海福喜的投資方;6日,國家發改委證實克萊斯勒和奧迪存在壟斷將被罰…… 無論是畸高的零配件價格,還是從掉在地上又扔回生產線的肉,這一系列事件暴露出一些在華外企種種不合規的行徑。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洋品牌”違規?中國市場的游戲規則應如何重塑?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看來,無論是此前曝出的“福喜事件”,還是葛蘭素史克在華涉嫌商業賄賂的丑聞,抑或微軟涉嫌壟斷,這些都是一些在華外企不合規經營的表現。 梳理近期市場上的信息,當前一些在華外企的不合規行為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生產操作過程中的違規行為。以上海福喜為例,公司規定掉落地上的食品應投入不可用食盒,但生產線上的工人卻將掉落地上的肉直接扔回生產線。 第二種是企業的商業腐敗行為。事實上,葛蘭素史克只是跨國公司在華涉賄的“冰山一角”。近年來,輝瑞制藥、摩根士丹利、朗訊、西門子、沃爾瑪等知名跨國公司都曾在華涉嫌商業賄賂,被國外監管部門開出天價罰單。 第三種是企業在營銷過程中的壟斷行為。一些外資企業往往憑借其資金、技術、渠道、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優勢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并利用這種支配地位從事反競爭行為。如收取歧視性高價、搭售、拒絕交易、聯合抵制等。 2013年以來,韓國三星、LG、美國ID C、微軟、高通、奔馳、奧迪等眾多公司已接受了反壟斷調查。 法律法規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外企也好,內企也罷,企業違規經營,第一責任主體無疑是企業自己。但同樣是這些“洋品牌”,在國外就鮮有違法違規行為曝出,為何到了中國就變味了呢? 首先,不可否認,在發展起步階段,為了鼓勵外資企業來本國投資,各地對跨國企業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加上寬松的監管環境、較低的違法成本,縱容了外企“雙重標準”橫行。王志樂告訴記者:“跨國企業在華的違規成本較低。前幾次‘洋品牌’出事后,有關部門不痛不癢地處罰一下了事,外企幾乎感覺不到‘痛’。” 其次,在保增長的壓力下,對外企的安監力度及環保關口的把控出現松動跡象。 其三,我國反對商業賄賂的法規分散在若干法規中,打擊力度也不夠大。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表示“雖然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業賄賂有一定程度的規定,刑法也規定行賄罪可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但在司法實踐中,我國法律法規對商業賄賂缺乏具體的司法解釋。商業賄賂花樣繁多,因此打擊效果并不好。” 針對在華外企的各種違規行為,監管部門正加大監管力度,為市場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 近日,微軟等外企在中國被曝出遭遇反壟斷調查,顯示我國的監管部門在運用反壟斷法上的技巧越來越嫻熟,正逐步與國際接軌。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陳功預計,中國市場的游戲規則或面臨重塑,只要在中國違反法律,都會成為下一個被調查或約束的對象。 專家建議,要進一步提升法律威懾力和監管主動性,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費者和勞動者的權益,讓“洋品牌”在中國市場變得“規矩”。這需要從企業層面、政府部門、輿論監督等多方面共同推進合規制度的建設。 站在企業自身的角度,應當重視健全和完善合規管控機制,包括全面系統的培訓機制、嚴格合規的考核機制、內部舉報機制及獨立自我審查機制。 從法律層面,南開大學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程寶庫建議,我國不妨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做法,制定反商業賄賂法這類專項法,通過鼓勵舉報者、加大處罰力度來打擊行賄。 市場經濟的繁榮關鍵在于建立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無論是境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嚴格守法合規經營,才有利于整個大環境的改善。 |
相關閱讀:
- [ 07-24]洋品牌,在中國地盤上別把承諾當兒戲
- [ 07-22]“麥大叔”終結洋品牌食品安全神話
- [ 06-14]兩大銀行600億支持乳企重組 洋品牌也是支持對象
- [ 06-10]丑聞乳粉洋品牌獲入華許可 總代理為修車廠
- [ 06-10]金融業每年IT訂單超千億 去洋品牌化任重道遠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