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共十條。當日,人民網發表題為《加強管理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的評論文章,作者是近些日子來連續發表重要文章的“國平”。這篇文章引述網民的說法,將上述“暫行規定”稱之為“微信十條”,很好很形象,所以,下文我將沿用這個說法。 作為一個經常活動于微信之中、并且擁有個人微信公眾賬號的新聞從業者,我對“微信十條”的發布很關注。一來是因為朋友圈里那些有關健康、養生、心靈雞湯之類的不靠譜玩意兒被轉來轉去,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眼瞅著朋友圈里本來活得好好兒的那些兄弟姐妹、大爺大媽們一個個變得五迷三道,這讓我十分痛心,覺得是時候好好管管那些營銷號了。二來是我想看看我的那個微信公號是否符合“微信十條”的新政策,因為我所發布的新聞評論或者編輯手記這些內容,可能不符合有關規定,因此,要選擇是主動關閉還是等著封號,或者選擇調整方向,轉向我熟悉的其他領域,比如書評、影評或者美食、情感之類。 作為一個已經實名并被認證了的微信公號的擁有者,審核這一關我大概算已經過了,但之前注冊時雖然舉著身份證照過相,可“七條底線”的協議之前并沒有要求簽,這個可以補簽,應該不在話下。 對我的微信公號有影響的,應該是“微信十條”的第七條,該條款規定“新聞單位、新聞網站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非新聞單位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轉載時政類新聞。其他公眾賬號未經批準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我的微信公號與我供職的機構無關,只是一個個人賬號,根據此款的規定,應當屬于“其他公眾賬號”,也就是說,我如果要繼續發布新聞評論或編輯手記之類的內容,就得經過批準。這個“批準”由誰來實施,“微信十條”里沒有明確規定,批準方是取得相關資質的服務商還是政府主管部門,暫時不得而知,只能等服務商的提示或通知。 那么,究竟何為“時政類新聞”呢?查2005年9月25日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信息產業部聯合公布施行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其中第二條有明確的界定,“本規定所稱新聞信息,是指時政類新聞信息,包括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社會公共事務的報道、評論,以及有關社會突發事件的報道、評論”。 根據上述界定,我之前所發布的內容完全屬于“時政類新聞”。也就是說,在“未經批準”之前,我是無法繼續在我的微信公號發布新聞評論或編輯手記了,不論是批評性評論還是正面評價,甚至歌頌性評論也不能發布。因為“微信十條”是“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即時生效規定,而且違反了該規定,將“由有關部門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處理”。我是守法公民,所以自即日即刻起,我就暫時不在微信公號發布什么“時政類新聞”了,等到我找到新的方向之后再說。這讓我多少有一些激動,因為未來我有了多樣性的新選擇,比如書評人、影評人、美食評論人、情感專家,甚至是笑話大王。前途如此光明,我要去好好規劃一下我的微信公號如何轉型了。 |
相關閱讀:
- [ 08-08]統一飲養四季微信贈票,一起搖一搖
- [ 08-08]“微信十條”讓即時通信進入“方圓時代”
- [ 08-08]“微信十條”,帶電的“微信”才值得相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