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絲路水下文保面臨五大困境 專家指出,地方政府對所轄范圍內的文物遺址進行有效保護,是申遺的基礎性工作。繼2008年“華光礁1號沉船”成功發掘之后,今明兩年,南海水下考古將聚焦西沙珊瑚島和金銀島沉船。管理著中國南海200多萬平方公里水域的三沙市也于今年開啟了甘泉島和北礁的局部島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這是我國加大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所采取的舉措之一。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推動下,國家南海水下考古基地、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及國家南海博物館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正在推進。 “然而,真正能拿出來給人看、說得清的東西還是很少。”海南省文物局局長王亦平說,南海絲綢之路海南段的保護研究面臨總體規劃空白、考古設備簡陋、專業人才匱乏、私人盜寶猖獗等諸多困境。 ——技術設備落后,20年水下考古租漁船。“迄今為止,每年我們到西沙海域進行1到2次調查,一直都租用瓊海市潭門漁民的木質漁船,20年來都是這樣。”海南省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釗苦悶地說。 ——發掘人員缺乏,全省“下水者”僅15人。15人,這是截至目前海南所有持證考古隊員的數目,也是海南水下考古24年來才得以培養起來的隊伍。面對浩瀚南海和數以萬計的文物發掘,15人明顯太“單薄”。 ——解讀人才匱乏,常弄錯文物年份。王亦平不無擔憂地指出,盡管20多年來做了很多次基礎性調查,但對水下文物的解讀嚴重缺失。到目前為止,海南對6年前出水的華光礁1號沉船的整體發掘研究報告仍未出爐。 ——海上執法太難,一年才巡海一兩次,過半遺址破壞程度超過80%。“海域太大,一年1到2次的巡查,很難對盜撈分子起到震懾作用。”王亦平痛心地說,西沙群島海域可見的沉船遺址均呈現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甚至完全被破壞。 ——沒有總體規劃,多數島礁沒去過。王亦平坦言,做規劃存在“兩難”,一是規劃必須要建立在調查的基礎之上,而至目前,南沙海域大多數的島礁并沒有調查過;二是總體規劃設計的相關經費難以解決。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