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長安張家坡60號墓出土的改制玉龍 古玉品鑒62 蔣衛東 198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出于某種目的或原因,將已經完工成形的玉器,改制成新器形的行為,在中國古代并不罕見。最著名的玉器改制,當屬秦始皇將價值連城的“和氏璧”改為“傳國玉璽”,據說“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篆書印文,出于李斯的手筆。當然,這里面傳說的成分過重,經不起推敲,加之“和氏璧”與“傳國玉璽”都沒有傳世,查無實證,只能當故事講。 考古證據顯示,玉器改制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陜西神木石峁遺址與新華遺址,都出土了為數不少的改制玉器,只是許多被改制玉器原有的鉆孔、射部及改制的切割痕跡都被有意遺留,并未碾磨消除,顯示出粗放不羈的技法特征。迨至西周,玉器的改制現象更為多見,而且技法比之新石器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雖然一些改制玉器上,還或多或少地遺留下改制的跡象,但若非細細觀察,很容易忽略疏漏。 陜西長安張家坡60號墓出土的一件璜形玉龍,可視為西周改制玉器的典型范例。玉龍兩面淺浮雕龍紋,一端為龍頭,鼻、口、眼、角,均摹刻仔細;另一端龍尾,僅上角有一條刻紋。類似的玉龍,見于傳世品,多有卷折的尾部。原來張家坡這件有頭無尾的奇怪玉龍,是一件尾部斷裂后重新磨制再加利用的改制玉器。 除了這類對破損舊器被動改制的情形外,西周玉器中,也頗多見主動改制的案例。比如,張家坡170號墓的鳳鳥紋玉琮,是周人利用素面的齊家文化玉琮加刻西周時新紋樣的。在諸多主動性改制的行為中,那些已完工的玉器成品,儼然淪落為“新工”玉器隨意裁割的“老料”。 西周時期,被改制犧牲掉的玉器中,有大量商代乃至新石器時代的前朝舊玉,它們大多應來源于周初對商的俘獲。文獻記載,周武王伐商,俘獲“舊寶玉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如此數量龐大的前朝舊玉,通過“分寶玉于伯叔之國”的形式,賞賜給了宗族功臣。有意思的是,周人改制前朝舊玉,并不徹底打磨消除前朝的痕跡,反而大多有意保留和利用前朝玉器的造型與紋飾,只在局部添加周人的時尚。這種做法,除了省時省料的因素外,可能還有一份勝利者的炫耀心態在作祟。 |
相關閱讀:
- [ 11-01]晉東南首次發現大型西周墓地 面積大保護壓力大
- [ 07-04]湖北葉家山古墓發現西周馬坑 或將改寫西周歷史
- [ 02-15]考古首次發現三千年前西周戶氏家族青銅器群
- [ 07-30]清華簡第三冊有望年內發布 收入西周兩種重要詩篇
- [ 07-06]陜西西周古墓出土青銅卣 內存液體或為3000年美酒
- [ 08-03]《尚書》記載西周嚴酷法令:聚眾喝酒全部殺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