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收治埃博拉病毒攜帶者”“出疆人員要辦無違法犯罪證明”“北京通州出現地震云”……類似內容,或是捕風捉影,或是來源不明,或是有違常識,然而卻總能在微信群、朋友圈中廣為流傳,這值得我們深思。 很多謠言,都是植根于人性的弱點。有網友曾總結“科學類”謠言流布的要素: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把真常識和假信息一鍋燴,標題中還要帶上“警惕”“一定要看”“轉給你的家人”等等“刺激”的語匯。其實,那些政治謠言、社會謠言,也往往采用同樣伎倆。正因其半真半假、危言聳聽,所以一些人在難辨真假的情況下,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分享轉發,無意中成了謠言的傳播者。 這些謠言的編造者,或為博取點擊量,或為插入軟廣告,甚至就是為了擾亂社會秩序,都有著強力的利益驅動,往往無所不用其極。近日,國信辦發布的“微信十條”,就是要清理打擊這類謠言。不過,微信群、朋友圈有著自媒體屬性,強力監管之外,更需每個使用者自覺抵制,才能進一步擠出謠言,共同維護這一公共空間的純凈。 的確,朋友圈的分享、微信群的轉發,肯定不同于鎖進抽屜的日記。試想,在微信群轉發一條,可能有幾十上百人看到;在朋友圈分享一例,可能引起成百上千人注意。雖然曾被視為“熟人傳播”,但按照“任意兩人所隔不超過5人”的六度理論,你一個漫不經心的轉發,很可能如蝴蝶扇動翅膀般造成一場風暴。當你手上有了個“小喇叭”,說什么、轉什么,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個人興趣愛好的問題了。 魯迅曾在《謠言世家》中,將謠言比喻成“殺人不見血的武器”,“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微信里的謠言,也是如此。“尋找熊貓血”后留的號碼,是吸費的電話;“超市小票可致癌”的荒誕說法,也難免讓一些人拼命洗手。難怪有人把這樣的謠言,比作微信中的“暗黑勢力”。盲目轉發,不僅害人誤事,還可能讓自己被人“鄙視”。更何況,網絡是公共空間,在這里傳播謠言,本身就既有違公序良俗,更有悖法律規定。 你的態度,決定謠言出路。如果大家都能主動說“不”,謠言恐怕也就不成其為謠言了。有人可能會說,我知識有限,沒法判斷這么多信息。的確,每個人都有盲區,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真假、搞不清對錯,又為什么要分享轉發呢?信息時代,你就是一個自媒體,也有著“媒體責任”。看到種種“警惕”“驚爆”,多一個心眼,有點“科學精神”;面對種種“解密”“內幕”,多打個問號,抱點“懷疑主義”,謠言的生存空間就會少些、再少些。 其實,微博也好,微信也罷,都是很好的平臺。當年,微博上草根出身的免費午餐計劃被國家“接棒”;近日,微信上傳遞著魯甸抗震救災的滿滿正能量。惟其如此,更當珍惜,不能讓這個我們共有的平臺叢生謠言的雜草。如果因為隨意轉發分享一些似是而非、無中生有的消息,讓微信成了“危信”,那實在是自己關上了一扇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能漾起輿論水面上的一圈漣漪。大家一起努力,找到同頻的波段、共鳴的交點,才能擠壓掉雜音、噪音,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傳得更久更廣。(鐘新文) |
相關閱讀:
- [ 08-13]網絡謠言“高雄有毒”瘋傳 當地旅游業遭沖擊
- [ 08-12]別讓謠言污染“朋友圈”
- [ 08-12]人民日報:言論可以自由 謠言不能自由
- [ 08-11]新疆各族干部群眾痛斥謠言:堅決不當謠言傳播者
- [ 08-11]聽信他人謠言 動手毆打民警
- [ 08-10]"西游記被韓國"子虛烏有 解析謠言路線圖
- [ 08-07]網絡謠言蒸發食企市值百億 多家企業“躺著中槍” 專家呼吁莫輕信謠言
- [ 08-07]騰訊封停百余微信公眾賬號 3500萬用戶主動舉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