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天花疫苗的先驅 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上圖),從他多年在鄉間行醫的經驗中發現,養牛農場主和擠奶女工里得天花的人特別少。他們會在與牛接觸的工作期間,染上一種被稱為“牛痘”的疾病(因沾染了牛發炎的體液而生病),但是癥狀只有低燒和輕微的不適,并且不會再因接觸天花病人而染病。采集牛病的病毒,培養成為溫和安全的疫苗,是詹納醫生對人類健康所作的重大貢獻,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徹底消滅天花 196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召開的大會上,號召啟動在十年內徹底消滅天花的計劃,采取的行動包括大范圍和逐一地給民眾“種痘”,嚴格地隔離發病的人,而且只有已經種過“痘”的人,才能擔負照顧病人的任務等等,隔絕病毒的傳播。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天花已經在地球上滅絕。 持久之戰 接近消滅麻疹 在上個世紀50至60年代,英國倫敦每兩年就暴發一次麻疹大流行。同時美國發現了近50萬病例,大約400人死亡。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更高,半數兩歲以上的孩子都會染病。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麻疹疫苗的大量接種,使得“讓麻疹成為歷史”有了良好的開端。這一方式使得在過去的50年里,國際上的麻疹發病率減少了90%以上。由于人是麻疹的唯一宿主,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監督國際上的流動人口和因某些原因拒絕兒童接種疫苗的家庭和民族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告誡各國政府不得松懈,而且要同心協力,實現在2015年滅絕麻疹的目標。 控制脊髓灰質炎 人們直到近代才知道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癥)是由人的排泄物經由不潔食物入口,而實現人與人之間傳染的。因為早年衛生觀念的偏差,對污染源難以控制,所以在1916年至1917年美國的一次大暴發中,共有27000人患病,其中9000例出現在紐約市。這些存活下來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要終生忍受肢體、尤其是腿部的傷殘而造成的生活不便。因此,1950年之后研發的疫苗,對各國制止該病起到了重要作用。1994年,美國率先宣布在該國清除了這一疾病,隨后,在2000年和2003年,太平洋地區和歐洲也先后獲得成功。但是非洲部分國家還有少量該病患者出現,而且在戰亂未熄的國家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因疫苗接種不及時,依然存在局部暴發的可能性。 |
相關閱讀:
- [ 08-13]廈門嚴防埃博拉疫情 兩部門完善聯防聯控機制
- [ 08-13]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走在前面
- [ 08-13]我市多措并舉防控埃博拉疫情
- [ 08-13]加拿大將提供自制埃博拉實驗疫苗協助西非國家
- [ 08-13]中國醫療專家陸續抵達西非幫助應對埃博拉疫情
- [ 08-13]香港醫管局展示埃博拉病毒防護裝備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