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信仰之根培土固基 長長一條板凳,坐不下老表和干部。 在歲月的洗刷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在睥睨萬物,很少有人會抬頭仰望。一些黨員干部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與群眾感情日漸疏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滋生。 “蘇區干部沒戶口,正月來了二月走。”百姓看在眼里,唱在歌里。 “不帶水壺,一天走下來連口水也喝不上。”從小在城市生活的贛州市人口計生委“三送”干部范利鋒剛到于都縣羅江鄉前村村駐點那陣子,沒想到一連幾天跑下來,連老表家門都進不了。 斜斜地倚在門口,村民瞥著這個“白凈凈的干部”,下巴一揚,道:“三送?送么格?送錢,還是米面?” 白天跑工地、修建水圳,夜里訪民情、調解糾紛……《若干意見》出臺后,贛州以“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為抓手,讓10萬名黨員干部下基層,直接服務群眾,人人都有“聯系戶”,戶戶都有“服務員”。 “后來老表給倒一杯水,再后來給沏一壺茶。現在啊,哪怕趕上夏收插秧,老表見到我們,也非要帶著一身泥從田里跳出來,拉去家里喝碗米酒。”說到這,這位高大的漢子笑起來,哽咽了聲音。 從陌生到熟悉,從質疑到信任,從倚門而立到殷殷凝望……干部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就把干部舉過頭頂。 范利鋒說,石頭握在手里久了也會變熱,何況民心。 1929年除夕夜。冷灶、黑屋、空村。 被敵軍追擊20多天的紅軍隊伍抵達瑞金、寧都邊界的大柏地,一張張疲乏的臉上滿是饑寒。當地群眾不了解紅軍,逃離一空。 為了補充將士體力,毛澤東同志批準動用群眾家的糧食,留下借條,承諾日后償還。紅軍走了,群眾回了,見到借條,或將信將疑,或嗤之以鼻。 不多日,一隊紅軍挑著一擔銀元再回大柏地,一一兌現。 一擔銀元兌回了民心所向,一張借條引燃了燎原星火。 在人命如芥的戰爭中,是什么支撐著共產黨人頂著炮火和傷痛,千里奔走兌現百姓手里薄薄的借條? 因為,有一種力量叫信仰! 黢黑的皮膚、粗糙的手掌、眼角曬出的褶子……一年365天,300天在村里。要是不開口,很難一眼把瑞金市教育局黨委書記楊銳從村民中認出來。 “以前說起‘人民’,腦子里是一片空白。現在說起‘人民’,便立刻想起我那20多戶聯系戶。” 那一張張或黝黑、或方正、或布滿皺紋的臉,就是楊銳心中的“人民”。 “現在不敢輕易把‘為人民服務’掛在嘴上。因為一說起,就想起老表們期望的事還有一張長長的清單。” 從“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到“治庸、治懶、治散”,從弘揚“蘇區精神”到“能力革命、作風革新”,贛南將考核機制和信仰教育相結合,打造了一支俯下身、扎下根、作風過硬、能力突出的黨員干部隊伍,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擁戴,為《若干意見》的落地開花提供了有力保障。 看著眼前一點一滴發生的變化,看著身邊黨員干部忙碌的身影,興國縣楓林村69歲的村民謝招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蘇區干部好作風又回來了,趁我這把老骨頭還能動,趕緊加入這支隊伍。” 讓逝去的時間留駐,讓枯萎的情感復蘇,讓冷卻的人心回暖。 贛南的干部說,百姓的信任和期待就像是一條鞭子,溫柔地抽在我們的背上。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百姓的困難清單短些、再短些。 因為,有一種力量叫信仰!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
相關閱讀:
- [ 05-19]科技列車贛南行暨2014江西省科技活動周啟動會舉行
- [ 05-09]贛南蘇區振興兩周年 信豐發展駛入“快車道”
- [ 05-06]全國70家網媒看贛州 聚焦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兩周年
- [ 05-06]“贛南茶葉第一村”:客家文化的積淀升華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