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15日發表英國前駐俄羅斯大使羅德里克·布雷思韋特為報撰寫的題為《如何和平結束烏克蘭危機?》的文章。文章說,烏克蘭危機不僅喚起西方對俄羅斯由來已久的懷疑,還激起雙方毫無理性的冷戰情緒。升級制裁已成了西方的下意識政策。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似乎同樣沒了主意。 雙方都需要更積極、更富想象力的手段來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將烏克蘭的統一、繁榮、安全和對外開放與俄羅斯所堅持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答案不在武力之中,而在于受輕視的外交藝術,即耐心尋求這樣一個結果:如果不能給予各方想要的一切,就給予他們所需要的。 這場危機有著深刻根源。但普京對當前的混亂局面負有直接責任。他本不必吞并克里米亞,也沒必要煽起東烏克蘭的抗議之火。一架馬來西亞客機在他眼皮子墜落。然而他仍未達成目標:一個恰當考慮俄羅斯意愿的中立的烏克蘭。他還挑起了一場憤怒的反對風暴,毀了自己博得國際社會尊重的機會——他曾經的渴望。 西方的政策也并未大獲成功。希望烏克蘭作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加入西方事業的設想已然破滅。我們當前的政策分為3部分。首先,讓北約重新煥發活力,安慰那些害怕自己會成為俄羅斯下一個打擊目標的東部成員國;其次,通過制裁迫使普京改變政策,或鼓勵其親信將他趕下臺;再次,把烏克蘭變成一個其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穩定、繁榮和統一的國家。 袖手坐等普京認輸不配稱之為政策。他的烏克蘭冒險讓他在國內更受歡迎,尤其因為俄羅斯人認為20年來西方一直表現得傲慢、愛管閑事和蔑視俄羅斯的合法權益。 所有跡象均表明,他打算繼續向叛軍提供軍事援助。但俄羅斯人大多不希望他再往前走,也不希望他將軍隊派往烏克蘭。莫斯科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憂慮何處才是這一切的終點。如果普京被逼進死胡同,他不會輕易舉手投降。我們也沒理由認為他的繼任者會更好。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我們先要想清楚,我們希望終點在哪里。答案是烏克蘭能夠獲得相當程度的和平,不管是在國內,還是與鄰國之間。在可預見的未來,烏克蘭加入北約一事已然不在考慮之內。克里米亞將仍歸俄羅斯所有。但首先要促成停火,然后就如下內容達成一項緊急協議:在烏克蘭和其鄰國(包括歐盟和俄國在內)間建立互惠互利的貿易關系;投入重大努力以穩定經濟;更好地保障講俄語者的權利,這可能涉及部分權力下放,不過要保留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性;結束外人對烏克蘭事務的插手。 關于如何讓烏克蘭保持中立的難題或許可用一條憲法規定來解決,即烏克蘭須維持不結盟地位,除非三分之二的烏克蘭人投票要求改變。 烏克蘭人對加入北約的支持率從未接近過這一數字,想加以改變必須等到民意演變,且親俄派和親西方派之間的人口對比發生變化。帶給北愛爾蘭和平的《貝爾法斯特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也稱耶穌受難節協議)的核心也是如此:除非大部分北愛爾蘭人同意,否則北愛爾蘭不會成為愛爾蘭共和國的一部分。類似的提議或許能為那些尋求解決問題的俄羅斯人所接受,對西方鷹派也應是足夠分量的。 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似乎明白了一點:那些傾向于回到令人愉快的對立時代的人自然會指責他軟弱。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和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雖然一直行事謹慎,但目前不清楚俄羅斯人是否還認可這二人的談判代表身份。 能利用的老式機制有很多。可以任命一個中立調解者,這個人得具備芬蘭前總統馬爾蒂·阿赫蒂薩里那樣的資歷,阿赫蒂薩里曾獲諾貝爾和平獎,他在1999年促成的協議結束了科索沃戰爭;或者像拉赫達爾·卜拉希米,他曾任聯合國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問題特使。 由第三方發起的“近距離間接會談”可使俄烏雙方在彼此間存在緩沖的狀態下進行談判。要點在于加快行動,以防暴力行為失控。 有些容易激動的評論員認為,此次烏克蘭危機是1914年歷史的重演,而我們正跌跌撞撞地邁向一場歐洲大戰。這點不大可能,倒是令人滿懷希望的相似事例要更多。1870年,德國吞并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兩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還得到了德國的薩爾州。現在阿爾薩斯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穩定領土。薩爾在1955年經全民公投重歸德國,這對克里米亞來說或許是個先例,但要等到很多年后人們冷靜下來才有可能。宿敵可以走到一起,領土爭端也可以不通過戰爭來解決。但這需要花時間,還需要作出大量艱苦的外交努力。 |
相關閱讀:
- [ 08-15]潘基文擔憂烏克蘭局勢 稱急需加強政治外交努力
- [ 08-15]烏克蘭同意俄羅斯援助物資入境 要求先通過檢查
- [ 08-15]俄歐領導人再次通話磋商烏克蘭局勢和能源問題
- [ 08-15]中國女隊與烏克蘭一團和氣 第三次獲奧賽亞軍
- [ 08-14]烏克蘭禁止俄羅斯能源過境輸送
- [ 08-14]烏克蘭盧甘斯克地區民間武裝領導人宣布辭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