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安倍表演讓國際社會誤以為“日本講理”
2014-08-18 16:18:46? ?來源:中國日報網 責任編輯:王瓊 陳瑜輝 |
分享到:
|
《聯合早報》蔡永偉8月17日報道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形容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外交戰略是一種“表演”,國際輿論將會被安倍引導,形成“中國老是不跟日本對話,中國是不靈活”的印象,使中國陷入困境。 雖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沒有隨部分內閣成員在“八一五”二戰日本投降69周年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但仍引起中國強烈不滿。受訪中國學者認為,這是安倍編制的“表演”,其內容包括表達與中國舉行首腦會談的意愿,目的是讓國際社會形成“日本講理,中國挑釁”的印象。 至于中國會否答應日本在今年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峰會上實現兩國首腦會晤的請求,受訪的新加坡學者認為,中國的態度看似有所松動,但關鍵還是在于日本如何回應中國為舉行首腦會談設下的條件。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多名內閣成員和國會議員8月15日參拜了靖國神社。去年底曾參拜的安倍此番雖未前往,但還是通過其代理人以“自民黨總裁”名義自費供奉了祭祀費。對此,中國表示“堅決反對”,并敦促日本切實正視和深刻反省過去的侵略歷史。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立教授16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分析說,日本政要年年參拜靖國神社,是因為在日本右翼的觀念中,“對外侵略不過是強者開拓疆土的正常游戲。即使日本在這種游戲中落敗,仍應尊敬為了帝國擴張而付出生命的日軍將士”。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張伯玉則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撰文,以執政黨自民黨、左翼革新在野黨圍繞歷史問題展開政治角力的視角進行分析。 張伯玉指出,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政治行政改革,試圖確立形成強勢首相格局的制度支持,相對較高的內閣支持率進而幫助安倍鞏固他在國會中的支持,使得安倍特色的各種政策議案暢行無阻,甚至安倍有失體面的不當言論也未受到在野黨的嚴厲追究。 其次,安倍領導下的自民黨的“變質”以及“黨內反對勢力”的缺失,使安倍成為“獨裁首相”。自民黨早年曾是一個“多元”和“分權”的政黨,如今自民黨政治家群體結構趨同,保守偏右派在黨內大行其道,自由派日趨衰落。另外,左翼革新在野黨的衰落也加劇了安倍的右傾化,以致他頻頻否認侵略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接受本報訪問時說,不論是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還是解禁集體自衛權,抑或是對待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和慰安婦問題的態度,都凸顯安倍政府大力推進民族主義化和逆反歷史潮流的趨勢。 時殷弘分析說,在此背景下,安倍又不時表達同中國舉行首腦會談的意愿,目的是要讓美國、東南亞和其他鄰國感覺到“日本是講道理的,中國才是挑釁者”的印象。 時殷弘因此形容安倍這樣的外交戰略是一種“表演”,國際輿論將會被安倍引導,形成“中國老是不跟日本對話,中國是不靈活”的印象,使中國陷入困境。 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告訴本報,正因為日本可以把責任全推給中國,中國外長王毅才于上個周末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的東盟外長系列會議上,同日本外長岸田文雄舉行非正式會議。 王義桅說,中日外長可能借助這個非正式場合,針對兩國首腦如果會晤將談及哪些內容來交換意見。“總不能出現我和你見面,但你的立場還是老立場的情況吧?” 王毅和岸田文雄上周的會見,是自安倍前年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以來,中日外長的首次交流。兩國上一次的外長級會談是在2012年9月。此后,中日關系因釣魚島主權爭端和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而陷入僵局,兩國元首自上臺以來也都未舉行正式會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李明江向本報分析,中日外長上周會面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討兩國元首會晤的可能性,一方面顯示日本的日益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中國正在認真考慮此事。 李明江認為,王毅可能已明確向岸田文雄傳達中國為首腦會晤設下的條件,包括日本必須以某種形式承認釣魚島存在主權爭議,以及安倍須承諾在任內不再參拜靖國神社。“現在球在日本那邊,就看日本怎么回應。” 在李明江看來,靖國神社問題可能比釣魚島爭端更容易處理,因為安倍在任內已經參拜過,履行了他對國內的政治承諾。 時殷弘則較為悲觀。他認為安倍絕對不會同意中國所設的任何條件,不僅不會做出任何實質性讓步,也不會做出任何明確表態。(遠達) |
相關閱讀:
- [ 08-18]安倍官邸前庭綠化改造完工 可供直升機起降
- [ 08-18]日媒:安倍拜與不拜 戰犯就在那里
- [ 08-18]安倍第二次上任滿600天 考慮重組內閣提高人氣
- [ 08-18]日本輿論質疑安倍“8·15”講話
- [ 08-18]日本自民黨干事長愿接受安倍安排 任安保法制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