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鄧小平理論 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
2014-08-18 17:29:31? ?來源:《求是》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革思想,打破了長期束縛人民思想的藩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他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精辟地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一論斷突破傳統觀念和模式,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機制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彌補市場失靈,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對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同志認為,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作為一場新的革命,不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當然,這種變革不是要拋棄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實踐走過前半程后,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這項工程極其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搞好頂層設計,全面系統地推進,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才能使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力和堅定信心。 “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提出為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標準,我們才能大膽地推進各項改革,那些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制度才能在中國成長壯大。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做好承受改革壓力和改革代價的思想準備,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這一論述與“三個有利于”標準一脈相承,應當堅持用這一標準來衡量各項改革的得失成敗,不斷解放思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處理好事關改革全局的重大關系。鄧小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推進改革和發展中實現政治和社會長期穩定。他還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們要堅持這些重要思想,注重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與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避免一些轉型國家出現過的經濟嚴重衰退和社會劇烈震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把經濟改革同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相互促進、協調推進,形成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堅持“兩手抓”思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社會穩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
相關閱讀:
- [ 08-17]小平故里致力將“政策特區”打造成“投資洼地”
- [ 07-21]30余華僑華人四川廣安考察小平故里 愿架友誼橋梁
- [ 07-21]將兩批教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陳小平廳長一行深入泉州部分市縣和企業調研 - [ 07-15]海外華文媒體聚焦小平故里 開啟“美麗四川行”
- [ 06-25]全國網絡媒體“小平故里行”:緬懷偉人 感受巨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