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不改革死路一條
2014-08-19 07:25:04??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深刻論斷,到“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驚天一問,以1978年為起點,30多年一以貫之的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帶來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催生前無古人的制度創新。中國改革的方程式,一次次突破禁區、打破定律、創新模式。它所帶來的,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輝煌業績,更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活力,由此開辟的“中國道路”,打破了以西方為標準的一元演進模式,在人類現代化歷程中證明,“另一條道路是可能的”。 36年過去,發展起來以后的中國,面對的是更高起點上的艱難攀登。“中國贏在了現在,但能否笑到最后還很難說,所有人都在觀察,北京的改革決心有多大?”外國觀察家的話固然刺耳,但也尖銳地觸到了實質:現在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對于今天的共產黨人來說,改革依然是社會主義存在和賡續的方式,更新與完善的方式,發展與壯大的方式,依然需要拿出黨性和血性、拿出勇氣和魄力。猶記鄧小平同志“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的期許,以及“誰不改革誰就下臺”的疾言,習近平同志“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的鏗鏘話語,“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堅定誓言,是對總設計師最好的告慰。穿越30多年時光,改革,始終是當代共產黨人的最大歷史擔當,是今日中國引領方向的旗幟。 恩格斯曾斷言,社會主義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以此為意象,深圳蓮花山公園,有座名為“自我完善”的塑像:半身大力士用力揮舞著錘頭和鑿子,開山劈石、雕鑿自身。30多年來,正是以“經常變化和改革”的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去沉疴于自我革命,除痼疾于壯士斷腕,步步逼近光輝的山巔。到今天,這一偉大的實踐已經走過前半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已是呼之欲出。進一步“長風破浪會有時”,頓一步“一篙松勁退千尋”,后半程改革發展的現代化之路,事關13億人的福祉,更關乎社會主義的未來。 1984年,鄧小平在中山視察,攀登了當地的羅三妹山。下山時,工作人員建議從原路返回,他毅然回答:“我從來不走回頭路!”今天的中國,新的改革窗口已然開啟,新的歷史轉機已露端倪,以一脈相承的信念、一以貫之的決心推進改革大業,我們所創造的一切,將“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 |
相關閱讀:
- [ 08-19]四川舉行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儀式
- [ 08-18]《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為題材劇指明方向
- [ 08-18]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
- [ 08-18]春天的故事 鄧小平題材版畫亮相北京
- [ 08-18]《鄧小平》因“盡可能真實”備受關注 劇本4年完成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