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平常的一車荔枝千里迢迢從廣東陸豐市運倒合肥,卻被毒販藏匿2.5公斤的冰毒。8月20日上午,該起特大毒品犯罪案件在合肥市中院一審宣判,主犯傅俊、范俊分別販賣毒品冰毒3509克及1450克,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當天安徽省高院和8個中級法院29個基層法院共宣判了毒品犯罪案件87件167人,其中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55人,并依法執行一名毒品犯罪分子死刑。記者了解到,在法院已經審理的涉毒案件中,通過物流、快遞運毒,已經成為毒品交易的新手段。 毒品犯罪案件和毒品數量逐年上升 4781人被判刑 “近年來,安徽省毒品犯罪案件持續高速增長”,安徽省高院副院長石德和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2011年至2014年6月,安徽省各級法院審結毒品犯罪案件4288件,判處犯罪分子4781人,其中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1151人。 此外涉案毒品的數量也在逐步上升,2011年以來涉案毒品數量基本不超過1000克,而近年來,萬克以上毒品案件也時有發生,2011年開庭審理的臨泉縣韋士義走私、販賣毒品案件,涉毒海洛因數量達到58千克。 當天,合肥市中院也對外公布一組數據,2011年至2013年,合肥市兩級法院共受理各類毒品犯罪案件644件,判處被告人968人,其中判處有期徒刑刑罰的為925人,判處無期徒刑的為33人,判處死緩的為5人,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為5人。涉案海洛因等毒品數量超過1000克的案件達10件,其中2011年度數量最大的毒品案件為甲基苯丙胺類1807.4克;2012年度數量最大的毒品案件為甲基苯丙胺類4575.3克;2013年度數量最大的毒品案件為甲基苯丙胺類毒品2019.4克。 物流、快遞成交易渠道 女性犯罪在增加 石德和透露,除毒品犯罪案件數量逐年上升、被告人文化程度低、無業者居多等特點外,毒品犯罪案件還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傳統毒品主要是海洛因、冰毒、K粉、麻古、搖頭丸等,近年來,在全省法院系統審理的毒品案件中又出現大麻、神仙水、寶馬水、奶茶等新類型的毒品,新型毒品隱蔽性強、攜帶方便、易服食。因此販賣毒品的數量亦呈上升態勢,從以往的販賣冰毒數十克到如今動輒數千克冰毒。 “毒品犯罪手段更加復雜、隱蔽”,石德和介紹,毒品犯罪分子藏毒、運毒手法日趨多樣,網絡售毒、物流快遞運毒、人體藏毒等犯罪手段層出不窮。在2012年合肥市審理的黃啟武運輸毒品案件中,被告人采取吞服包裹毒品的避孕套方式運輸毒品300余克。 此外,合肥市中院報告分析顯示,女性參與毒品犯罪及吸毒人員的低齡化是近年來的一大特點,許多女性、未成年人因其性別特點、涉世不深而感染上"白色瘟疫",成為毒品的消費者,而高額的毒品消費,又讓女性和未成年人由毒品犯罪的受害者演變為毒品犯罪的實施者。 從嚴從快擠壓制販毒空間 加大容留吸毒的打擊力度 2012年,合肥市審理了公安部掛牌案件"2.28"專案,也是合肥建國以來販賣冰毒數量最大的案件,被告人余國強、梁永高判處了死刑立即執行。該案已被最高法院核準并已執行,有效地震懾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一直以來,安徽省法院系統堅持依法從嚴、從快審理毒品犯罪案件,不斷加強對毒品犯罪案件的打擊力度。”石德和介紹,全省法院堅決貫徹“快審嚴判”的原則,運用刑罰手段,加大對毒品犯罪的打擊力度。嚴懲走私、制造毒品、大宗販賣毒品和走私、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等源頭性毒品犯罪,加大對引誘、教唆、欺騙、強迫、容留他人吸毒等末端毒品犯罪的打擊力度。 此外,安徽省法院系統還把毒品犯罪案件財產刑的執行作為加強懲治毒品犯罪案件的著力點,用足用好執行措施,擠壓掉毒品犯罪分子販毒致富的幻想。建立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協作機制,加大對毒品犯罪分子相關財產的查控力度,及時搜集固定證據,為財產刑的執行奠定基礎。 “從嚴從快審理,加大對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的打擊力度”,合肥市中院院長許建透露,合肥市兩級法院在對被告人處以自由刑的基礎上,還對被告人判處罰金、沒收財產等財產刑,同時對被告人涉案的毒資、作案工具依法予以沒收,從而在經濟上對被告人予以嚴厲懲處,防止被告人因毒品犯罪而獲取非法高額利益。 |
相關閱讀:
- [ 08-18]樓下吸完樓上消遣 香港毒販租賓館設毒窟吸引夜場客
- [ 08-18]美警方嫁禍遇害黑人 鬧大 尸檢 警方將鎮長當毒販
- [ 08-18]美國警方錯將鎮長當毒販
- [ 08-13]馬警方發現外國毒販改變販毒方法:從直飛改轉機
- [ 08-07]埃博拉致932人死亡 應對 2名韓籍毒販在中國被處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