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形象淺談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的內部和外部公眾對其歷史和現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及其活動成果的綜合印象和評價認知體系,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很重要。打破“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扭轉“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被動局面很迫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這四個方面的國家形象,維系起來的是一條紐帶,就是文化形象。 習近平的文化形象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引領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發生的最大變化莫過于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社會注入了強大的生機活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出現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顯得十分重要。有種觀點認為,西方發達國家是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我們只需要將其價值觀移植過來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種幼稚的想法。 習近平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由于其自然條件和發展歷程不同,產生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也各有特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如果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不僅不能形成為我國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甚至會出現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失去自己精神獨立性的危險,在精神上成為別國附庸。那么,怎樣培育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念。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扶貧濟困”,都是人們公認的道德要求,國際社會也廣泛接受。像這樣的道德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習近平有一個概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一概括抓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鮮明的中國概念,又適應了以改革創新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要求,可以視之為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又一新凝煉。 習近平的文化形象是充分發掘中國古代政治智慧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示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種觀點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國家治理才是現代化的,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應該實行西方的多黨輪流執政、三權鼎立、兩院制。言下之意,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其實并不是這么回事。國家治理體系是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 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充分發掘和借鑒我國古代的政治智慧。這些政治智慧雖然產生于封建社會,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也反映了治國理政的一般規律,是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同樣是寶貴的思想財富。 習近平善于運用古代的名言警句,在他的講話中俯拾即是,這里不妨枚舉幾例。他在談到形成改革共識的要義時,引用清末洋務運動改革派張之洞的一段話:“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岐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寥寥數語,就說清了搞改革既知通又知本的道理,既要革新鼎故,又要強基固本。他談到法治問題,引用法家思想家韓非子的話“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和王安石的話“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貼切說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古老的傳統政治智慧與現代國家治理實現如此巧妙的無縫鏈接,實乃是國運長久、政治昌明之幸事。 習近平的文化形象是以開放開闊的胸襟對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的包容互鑒 習近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倡導者,但決不是墨守陳規的守成者。他深知,各種人類文明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也是如此。在兩院院士大會上,他指出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時也坦言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的文化原因,那就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他要求,對先人傳承下來的文化和道德規范,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法,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中華文化就是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我們要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不能閉上眼睛不看世界。今年三月份在歐洲訪問期間,他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他詳細回顧了中華文明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的歷史及其成果;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他坦率承認“我青年時代就對法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法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深深吸引著我”;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他列舉德國在哲學、文學、音樂等領域誕生的許多享譽全球的巨擘及其作品,由衷贊嘆“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很多中國讀者都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愉悅、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在布魯日歐洲學院,他指出中國是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歐洲則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熱情呼吁“中歐要共同努力,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這就是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社會主義大國的領袖應有的文化形象。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了解其他文化,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中華文化,更好領略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就是習近平文化形象蘊含著的深刻道理。(人民論壇張峰 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
相關閱讀:
- [08-21] 習近平訪蒙鞏固中蒙傳統友誼 鑄造新型睦鄰關系
- [08-21] 習近平“走親戚式”訪問凸顯中蒙一家親
- [08-21] 習近平在蒙古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
- [08-21] 習近平抵達烏蘭巴托 開始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
- [08-21] 習近平總結鄧小平六大遺產 厘定中國新時代發展路向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