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借助社交網絡的瘋傳,一桶結合了游戲和慈善的冰水正在從美國澆到中國。這個活動并不復雜,參與者需要在頭上澆一桶冰水,把這個過程拍成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上,然后點名邀請自己朋友也這么做。 被點名的人如果在24小時內沒有完成這一任務,就需要為一種罕見病“漸凍人癥”患者捐款100美元。用“冰桶挑戰”這種形式做慈善,在許多人看來新鮮,有趣,又能幫助到患病人群,何樂而不為,但是也有人表示,不要將慈善娛樂化、商業化。 在冰桶挑戰的發源地美國,比爾蓋茨,扎克伯格,蘋果現任CEO庫克,小羅伯特唐尼,這些響當當的名人為“冰桶挑戰”風靡做了開路先鋒,而且身體力行毫不含糊。 比爾蓋茨在自家的花園里,自建了一座支架,然后拉住繩子,將架子上的一整桶冰水,干脆利落澆在了自己頭上。 冰桶挑戰的目的是為了給罕見病ALS病患籌款,ALS是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英文縮寫,ALS病被形象的成為“漸凍人癥”。 8月中旬,冰桶旋風刮到了中國,科技界大佬紛紛加入冰桶挑戰行列,隨后這股旋風席卷了演藝界、體育界等各界人士。小米董事長雷軍、百度CEO李彥宏、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潘石屹、劉德華、郭臺銘紛紛加入。 在中國,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也得到了公眾的大量捐款,新浪微博微公益平臺公布:截至8月22日20:00,根據微博公開信息匯總,通過冰桶挑戰已累計為瓷娃娃籌得善款850萬余元,已確認到賬5474800元。 瓷娃娃工作人員:每天兩條線,每天都有很多電話,甚至很多人都會打不過來,這些電話有來自媒體的、企業的、也有來自病友的。 公眾捐款之后,最關心的就是善款的用途。熱熱鬧鬧的冰桶挑戰之后,籌集的善款如何才能到達ALS病患手中?這筆善款該如何使用呢? 工作人員:接下來初步的想法是把一部分錢用于能夠給這類群體提供服務的組織的身上,因為那樣能夠資源共享,要把錢用在刀刃上,能夠更好的服務ALS這個群體。我們現在也在跟這樣的組織在對接,在嘗試以后有一個更好的合作的模式。 不過,就在“冰桶挑戰”越演愈烈,蔓延至世界各地的時候,在“冰桶挑戰”的發源地,美國國務院剛剛給它潑了一盆涼水。據美國媒體21日報道,當地時間19日,美國國務院向美國所有外交機構發送非機密電文,宣布禁止美國外交官參加這一活動,理由是國務院的律師們認為,這涉嫌“以公謀私”。 美國國務卿克里在寫給美國駐外大使的備忘錄中表示,不能用政府辦公室來謀取私利。美國媒體報道稱,相似的規定也適用于國會議員,即禁止使用官方資源為慈善站臺。因為公開為某一特定慈善活動站臺,有可能會從中獲取私利。 在我國,“冰桶挑戰”相關捐款數額已超過其去年全年社會捐款額,不過,仍被人認為與“冰桶挑戰”在國內營造的巨大聲勢不符。還有不少人批評國內“冰桶活動”有娛樂化之嫌。網上有篇文章全面分析了國內參與活動者的表現,指出是否被點名已成為“地位的象征”,而點誰的名則“展現的是社交關系”。 有網友認為,冰桶挑戰太有噱頭,大家在圍觀大佬們澆水的時候,有不少人根本沒有在關注這項慈善活動本身。慈善或許已被喧賓奪主。 網友:最大的看點就是有很多的明星,但是這個活動具體是做什么的,我們更需要去了解一下,要去了解這個慈善活動,而不僅僅是關注明星。 冰桶挑戰需要身體力行,而另一邊也有一些人在以實際行動抵制冰桶挑戰,在河南既有民眾舉起空桶,碗、盆等盛水的容器,喊出“我們要喝水”、“傳遞愛心,也要珍惜水源”的口號。據了解,由于干旱原因,已經造成河南平頂山部分地區民眾吃水困難,目前南水北調水渠正在向平頂山調用飲用水。 還有人指出,這種“要么濕身,要么捐款”的勸捐模式也是一種道德綁架。民政部也站出來表態,民政部新聞辦官方微博“@民政微語”21日發表微博稱,隨著目前社會關注度的提高,建議活動的組織者更加注重活動的實效,避免娛樂化、商業化的傾向。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表示,“冰桶挑戰”這種特殊的關注慈善方式,對中國的慈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王振耀:慈善原來可以變得好玩兒,變成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不僅僅是跑步、走來讓大家理解更深刻的道理,這是我們過去沒有想到的,我們常常把慈善想的非常嚴肅,但是“冰桶挑戰”先讓慈善變得好玩兒,然后在背后是非常嚴肅的話題,也是非常莊重的行為,我覺得它會對中國慈善的推進,提供很多參考的標桿,讓我們學習、思考,會讓我們中國的慈善更活潑,更能大眾化,發展的更快。(記者湯一亮 杜希萌) |
相關閱讀:
- [ 08-23]河南久旱地區對“冰桶挑戰”說“不”
- [ 08-22]武漢街頭上演“冰桶挑戰賽”美女濕身
- [ 08-20]“冰桶挑戰”風靡重慶 大學生小攤主齊上陣
- [ 08-19]冰桶澆到國內大佬集體濕身 網友質疑炒作大于公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