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9日,本報率先刊發《七旬老人還債17年 花書增:再苦不能丟誠信》的文章,報道了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年過古稀的老人花書增誠信為本,17年來省吃儉用,每月堅持回村還巨額欠債的故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8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題對此事給予重點報道,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是千金不易的可貴品質。在我們身邊,其實還有很多像花書增老人一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誠信的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誠信的企業和群體。他們的故事充滿正能量,值得我們一一挖掘、大力弘揚、用心傳播。 陳懷軍說:他這一生,就干了兩件事情,一是還債,一是報恩。 今年,他還清了最后一筆錢,用他的話說:“心里終于有了個清靜,就是死也心安了。” 73歲的登封市大金店鎮金西村的普通農民。8月19日,在初秋的陽光里,老人與記者聊起了往事。 還清最后一筆債 4月份的一天,登封市公路段退休干部崔國政在家門口意外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就是陳懷軍,是來還債的。 陳懷軍是村里第一個個體運輸戶,1996年時,一筆640元的養路費不能按時上交,他懇請當時在登封市公路段養路費征收處的崔國政代為交上。 這筆欠款老陳從未忘記,近兩年家境好了些,陳懷軍每次從鄉下來登封,都貼身帶著600多元錢,但因崔國政退休,兩人一直無緣見面。 1985年,他向親朋、銀行借貸買了一輛大貨車,夢想著用雙手發家致富。誰知,命運多舛,他的貨車接連出了3次事故,欠下10萬元外債。1990年,被人打劫,頭部中彈生命垂危。 “我要不在了,一定替我還完賬!”在鄭州空軍醫院清醒后,這是陳懷軍對兒女說的第一句話。經過搶救,老陳保住了一條命,但治療費又借了8萬多。 2001年底,一個債主找上門來。老陳一再解釋懇請寬限時日,但家里剩余的糧食還是都被搬走了。臨近年關,妻女抱頭哭泣的一幕深深刺痛了他。 之后,陳懷軍也沒有發大財,但是還債的念頭沒有任何動搖。二十多年來,還了李家還張家,日子一天天過去,心里的包袱卻越來越輕。 崔國政代交的養路費是他的最后一筆外債。 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剛過,登封持續鬧饑荒,21歲的陳懷軍背著家里最值錢的幾捆粗布踏上了為全家人討救命糧的路程。 一路乞討來到了安徽宿州碭山縣夏莊村。“那是農歷三月初十中午,餓得再也走不動了,就敲了一家大門。”陳懷軍清晰地記得。 開門的是19歲的夏淑梅。夏淑梅將陳懷軍讓進屋,熬了一鍋紅薯粥,陳懷軍狼吞虎咽吃了一頓久違的飽飯。善良的夏淑梅不僅自己換了布,還召集全村人到她家,拿著地瓜干、地瓜面來換陳懷軍的布。 臨走時,夏淑梅還拿出一個粗瓷大碗,從自家剩糧不多的糧缸里,舀了三碗黃豆,倒進了陳懷軍的布袋中。 “這些口糧和黃豆帶回家,救了俺一家人的命。”陳懷軍回憶說,“母親多次念叨,這輩子不能忘記淑梅姑娘的大恩大德!” 幾十年來,陳懷軍多次寄信感謝,都石沉大海。 2013年3月23日,年過七旬的陳懷軍再次千里迢迢來到夏莊,沒有找到夏淑梅,卻幸運地從一位老人那里了解到夏淑梅姐姐的下落。 這才得知,夏淑梅在21歲時就到河北滄州安家,老家早已無人居住。 當年4月14日,陳懷軍背著登封的土特產,來到滄州夏淑梅家當面致謝。兩位古稀老人憶起當年事,不禁雙淚長流。 今年3月,陳懷軍又去趟滄州,他挖了幾棵登封的竹子帶了去,希望兩家的情誼如竹子般長青。(記者 李曉光 通訊員 孫淑霞) |
相關閱讀:
- [ 07-22]七旬老人銀行如廁摔倒致骨折 獲2.5萬元賠償
- [ 07-12]廣西5歲男童偷開電動三輪車 不慎撞死七旬老人
- [ 07-10]七旬老人懷疑外孫吸毒 將其扭送派出所求救
- [ 08-10]輕信熟人忽悠背巨債 河南七旬老人打工還債17年
- [ 08-13]兩位七旬老人因噪音爭吵打架 調查發現是誤會
- [ 08-14]四川綿陽:七旬老人下堰塘趕鴨子發生溺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