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繞中,“三峽庫首第一縣”湖北秭歸的楊林橋鎮天鵝村,如同一只安靜棲息的天鵝,兀自在青山碧水間迎來一個個春夏交替。 交通閉塞、村民貧困、基建匱乏……在村民稅元龍的記憶中,村里曾經數十年“沒什么變化”。 改變始于2011年。那一年,集庫區、山區、貧區“三區”于一身的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秭歸啟動了“1119”扶貧工程——1名縣委常委或縣人大、縣政協主要領導掛帥,1個有實力的隊長單位牽頭,1家規模企業與貧困村開展“村企共建”,9個縣直單位結對幫扶1個貧困村,力求帶動百姓致富。 “如果沒有‘1119’工程,我現在可能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8月盛夏,稅元龍飼養的幾十頭豬膘肥體健。站在豬欄旁,他跟記者算了筆賬——以前主要經濟來源是種地,3畝多地都種上了玉米、油菜也“弄不到幾個錢”。2011年“1119”扶貧啟動,村里為他補助4000元用于欄圈建設,并免費提供4頭種豬。當年就出欄生豬37頭,盈利近4萬元。 今年上半年,稅元龍已有16頭生豬出欄,收入近兩萬元,下半年還有更多生豬出欄。稅元龍去年添置了一臺50英寸的液晶電視。 三峽庫區移民重點村、歸州鎮屈原廟村村民周耀與稅元龍有著相似的感受。周耀在村子附近承包了60多畝山地種植核桃,但由于“路不通,水難到,缺技術”,種植虧損嚴重。“1119”工程啟動后,村里修通了公路,扶持他修建了3個抗旱水池,架設了抗旱水管,并安排技術人員對他進行培訓。 如今,周耀的核桃園正步入豐產期,他也將種植規模擴大到100多畝。“去年核桃賣了差不多20萬元,今年有可能到30萬元。”周耀笑著說。 “通過‘1119’,扶貧的資源更加集中,責任更加明確。”秭歸縣扶貧辦主任王功高說,以往扶貧多是倡導“平均主義”,直接“給錢給物”。而“1119”扶貧,改“大水漫灌”為“滴灌”,針對村組和農戶的實際情況,著眼長遠發展,通過“項目制”精準扶貧,努力實現扶貧可持續化。 天鵝村村支書林文應介紹,以前村里沒有主導產業,645戶村民增收無門。“‘1119’工程實施期間,村里把生豬確定為主導產業進行扶持,天鵝村逐漸發展成為全縣第一大生豬養殖村。去年戶均增收6500元,貧困村的‘帽子’摘掉了。” “我們村確定的項目是種茶樹。”九畹溪鎮硯窩臺村村支書雷江洪說,目前村里已發展茶樹種植1132畝。 王家埡村種柑橘、文家巖村種煙葉、葉羅家坪村種茶葉……“1119”扶貧啟動至今,秭歸已有28個村落因地制宜確定了主導產業,帶動了大量村民增收。 貧困村發展主導產業,前期需要不菲投入。錢從何來?王功高介紹,一方面,扶貧部門、發改部門、財政部門分別籌集專項資金;另一方面,扶貧部門與相關行業部門溝通,籌集配套資金。雙管齊下,確保對每個貧困村投入不少于300萬元。 近3年來,秭歸縣已累計籌措扶貧資金1.8億多元。 為了確保扶貧成效,秭歸縣委、縣政府政務督查部門每季度會同縣扶貧部門開展一次專題督查,公開進行通報。還定期組織“回頭看”,及時為貧困村的產業發展掃除“障礙”。 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秭歸全縣貧困人口共10.5萬人。“1119”工程啟動3年多來,已有2萬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多個貧困村實現了主導產業大發展、基礎設施大改善、村容村貌大變樣。(記者劉紫凌、梁建強) |
相關閱讀:
- [ 07-27]全國人大代表研討“三劍合璧”解決三峽船閘擁堵
- [ 07-25]三峽庫區逾兩萬株珍稀瀕危植物“移民”至新家
- [ 07-22]三峽-葛洲壩間近300條滯留船舶有望全部疏通
- [ 07-15]三峽電站機組今年首次全部投入運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