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談戶籍改革:讓農民進退有路 資源傾斜小城市
2014-08-25 06:53:02?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福利制度改革盼提速 協同推進住房、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改革,建設城鄉平等的福利制度體系 農民工對落戶城市態度猶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多數農民工沒能在城里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 “打工一輩子,在杭州也買不了一套房!”望著城市高企的房價,年近30的林杰只能在老家縣城買了套房,結了婚,目前夫妻兩人租住在工廠附近的城鄉接合部。 林杰的住房現狀在農民工中非常典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八成多農民工對在務工地的居住情況不滿意,想在務工地定居并成為市民的農民工中,近六成想申請保障性住房。 “沒房就沒根,在城里就不算有家。”這種觀念在農民工中普遍存在。眼下,雖然已有越來越多城市開始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到住房保障體系,但真正能申領到的還是鳳毛麟角。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馮俊表示,下一步對沒有落戶但已取得居住證的進城務工農民,符合條件的將逐步納入所在城市住房保障體系;對不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用工企業要為他們提供符合安全衛生條件的居住場所。 除了住房保障,讓子女接受平等教育也成為越來越多農民工的強烈訴求。 “五證不全,今年孩子不能在北京繼續讀高中了。哎!即使接著讀,過兩年也得回老家高考。”新學期開學在即,黃霞結束了在北京的打工生活,回到河南滑縣老家照顧兒子。 “讓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特別是參加異地高考,這是戶籍制度配套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特別是教育資源集中的特大城市,孩子升學的競爭優勢是這些地方戶籍高含金量的核心體現。”張車偉認為,眼下特大城市應逐步允許有完整學籍、父母又有居住證的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 硬骨頭已經“開啃”。今年有28個省市開始實行異地高考,5.6萬名隨遷子女報名。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下一步各地要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入學和升學政策,保障他們平等接受教育。 實際上,除了住房保障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一系列“二元化”福利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一元化”戶改的深入推進。協同推進這些改革,逐步建設一個城鄉平等的福利制度體系,應成為下一步戶籍制度配套改革的重點。 “現在,福利制度一元化改革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路線圖也逐漸清晰。”張車偉舉例說,新農保和城居保已經并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7月實行,農民工以后不管到哪里干,養老保險都接著算。“下一步關鍵是各地要加快落實。” 如何加快落實?建立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是核心。 農民要進城落戶,需要城市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目前這一投入成本不少要靠輸入地政府承擔。多家權威機構測算表明,一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超過10萬元。 “戶改要深入推進,還須完善財力保障方面的配套改革。”在何宇鵬看來,首先要厘清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責任是什么,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完善地方稅收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相掛鉤的機制,使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財力支撐這方面的支出。 中小城市吸引力應增強 公共資源的“增量”部分應優先向中小城市傾斜 人往高處走。特大城市機會多、選擇多,很多人都想往里扎;但另一方面,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確有現實必要性。特大城市成為此次戶改的焦點、難點所在。 從長遠來說,增強中小城市吸引力,方能為特大城市分流減壓。然而,從落戶意愿看,時下中小城市的魅力卻稍顯不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3年的相關研究顯示,農民工流動人口68%愿意落戶大城市,32%愿意落戶中小城市。 “就業機會少、收入低、發展空間小,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差,特別是文化資源匱乏。” 林杰道出了不愿回老家縣城安家立業的理由。 如何提升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介紹,下一步要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要求,改善中小城市的交通條件;加強市政基礎建設,引導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配置向中小城市傾斜;同時夯實產業發展基礎,鼓勵引導產業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中小城市布局,中小城市要依托自身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 張車偉認為,公共資源的“存量”改變不易,而“增量”部分應優先向中小城市傾斜,同時將大城市資源向中小城市轉移和擴散也是重要途徑,比如政府可以通過引導優質教育院校和醫療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改善中小城市的公共資源配置。 何宇鵬表示,要通過加大轉移支付等方式,進一步縮小不同城鎮及城鄉間發展差距,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域均等化,這樣勞動力才能低成本、更自由地流動,從而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動力和紅利。 |
相關閱讀:
- [ 08-24]“一路之隔兩個世界”呼喚戶籍改革
- [ 08-24]獲外國永久居留權公民未被要求注銷國內戶籍 不會被禁出境
- [ 08-21]四川一女子冒用他人戶籍非法出入境51次被刑拘
- [ 08-21]戶籍制度改革:既要統籌考慮,又要因地制宜
- [ 08-20]評論:戶籍改革背景下更需規范農地流轉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