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將正式全線通水。最近,湖北、河南部分地區大旱,有人懷疑乃南水北調所致,并擔心今后調水水量不夠。對此,《求證》欄目記者展開調查采訪。
質疑 南水北調致漢江缺水? 回應上游來水偏少是漢江缺水主因,將由引江濟漢工程補充漢江水量 近日有媒體稱,當前漢江下游一些河段水位下降,是南水北調惹的禍,有人擔心南水北調將致漢江缺水。 “現在南水北調中線還沒有開始調水,怎么會對漢江產生影響?當前漢江的缺水主要還是上游來水偏少造成的。”長江委水文水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新說。 據國家防總統計,今年主汛期湖北大部分地區降雨偏少二成以上,600多座水庫低于死水位,111座小型水庫和5萬多口塘堰干涸,這說明氣候原因是造成大旱的主因。 “為減緩中線正式調水后對漢江的影響,南水北調建設同時規劃了引江濟漢工程。”湖北省南水北調局綜合處副處長龔富華說,引江濟漢工程主要是引長江水補充漢江因調水而減少的水量,規劃年均輸水37億立方米,其中補漢江水量31億立方米,補東荊河水量6億立方米。目前,引江濟漢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 龔富華說,為應對當前漢江中下游特別是仙桃市的嚴重旱情,引江濟漢工程已提前啟動,從8月8日起,長江水從潛江市高石碑鎮進入漢江后,調水流量為100立方米每秒,將使漢江中下游7個市(區)受益,保障600多萬畝農田的抗旱用水。 提起對水源區的影響,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有關負責人坦言,中線水源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采取關閉污染企業、提高項目門檻等措施,一定程度影響了地方發展。為此,國務院陸續批復了庫區及上游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口協作方案,并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將水源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央財政給予轉移支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質疑 南水北調致河南大旱? 回應水源區和受旱區非同一流域,沒有任何影響。依靠南水北調可應急調水抗旱 當前河南大旱,有人認為是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影響。對此,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新聞發言人楊汴通說,南水北調中線是從丹江口水庫調水,而河南受旱區域和它不是一個流域,怎會受影響? 記者從國家防總了解到,入夏以來,河南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六成,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特別是平頂山市主要水源地白龜山水庫蓄水持續減少,目前已低于死水位(97.50米)。這表明,今年河南大旱是降雨偏少所致。 “河南省是南水北調受益區,不但沒有影響,南水北調工程還發揮重要作用。”楊汴通說。據介紹,今年汛后,南水北調中線正式通水,河南省常年將能分到37.7億立方米的水量,這將有利于提高抗旱能力。 質疑 漢江將無水可調? 回應 根據豐枯規律,現在是枯水期,正常年份有水可調 8月19日8時,丹江口水位142.77米,這與調水規劃的蓄水位170米相差不小。從去年蓄水以來,丹江口水庫水位一直沒有蓄到位,有人擔心,南水北調今后無水可調。 李明新解釋,當前丹江口水庫水位不高,原因是漢江上游降雨偏少。去年和今年漢江上游都是“平水偏少”年份,今年1月—7月水庫來水比常年均值偏少約43%。但漢江流域暴雨多發生于7月—9月,個別年份推遲到10月上旬,通常會有較大來水填充庫容。 是否可斷言漢江今后缺水?李明新說,長江委研究表明,漢江徑流量年際變化遵循豐枯規律,主周期是23年—26年。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江流域出現連續枯水年份,現在正是漢江徑流變化的枯水期,所以,不能說漢江水量減少是趨勢性的。 長江委監測顯示,進入本世紀后,雖然漢江徑流量均值仍低于多年均值,但比上世紀90年代增加了62.3億立方米。 李明新進一步分析,漢江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566億立方米。其中,丹江口水庫2010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63.5億立方米,據測算,到2030年為357.6億立方米。而上游耗水量約23億立方米,中下游需水量162億立方米,剩余170多億立方米,完全是可以滿足南水北調中線年均95億立方米的調水規模。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總工程師沈鳳生表示,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并不意味著每年都調這么多水,而是統籌考慮水源區和受水區情況來確定。當水源區遭遇枯水年,可以“枯水年少調”。另外,大壩加高后,丹江口水庫成為多年調節型水庫,可留住豐水年的部分洪水,以彌補枯水年,不管是對水源區還是受益區,水庫調節作用更大。 質疑 “南水”該不該北調? 回應 降水仍南多北少,即使節水挖潛仍需調水補缺 有人說,近幾年出現“南旱北澇”現象,南水北調是否還有必要? 水利部水文局水情預報中心主任張四龍認為,所謂“南旱北澇”反映的是降水量與正常年份的偏差,比如有的缺水地區,某一年降雨偏多兩三成,感覺上雨下多了幾場,但與南方年均1000多毫米的降雨比,這個量不大,改變不了當地缺水局面,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氣候格局并未改變。 北方到底有多缺水?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僅107立方米,是國際極度缺水線的1/5,天津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的1/17,遠遠低于世界缺水警戒線。據測算,到2030年南水北調中線受水區主要城市缺水將達128億立方米。 缺水,為何許多人感覺不到?“這是因為華北許多地方供水是靠超采地下水維持的。”有關專家表示。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研究顯示,京津冀平原區年均超采地下水68億立方米,其中超采的深層承壓水占到50%。深層地下水很難回補,超采一方,就少一方,長期超采帶來地面沉降、河湖干涸等一系列生態問題,華北地區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漏斗區。 據悉,目前京津等地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已降到20立方米以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北京2013年再生水利用量達8億立方米,進一步節水潛力有限;天津在節水同時,探索海水淡化,但受能耗、成本、水質等因素制約,不足以緩解缺水局面。沈鳳生說:“節水、挖潛,采取了許多措施水還不夠,怎么辦?調水是必然的。南水北調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原則,中線一期工程調水規模,充分考慮了科技對節水的促進作用。” 沈鳳生說,按照規劃,中線一期主要面向北京、天津在內的19個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市供水。將為河南供水37.7億立方米,河北34.7億立方米,北京12.4億立方米,天津10.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與當地水聯調,可基本緩解供水區城市嚴重缺水狀況,并逐漸把“擠占”農業、生態的水返還。(記者趙永平) |
相關閱讀:
- [ 08-24]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湖北十堰全力攻堅“清水行動”
- [ 08-22]南水北調工程水質調查:水源地水質可直接飲用
- [ 08-16]南水北調拒向河南旱區調水 回應稱需統一調度
- [ 07-29]河南省已劃定超3千平方公里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區
- [ 07-21]記錄南水北調:湖北十堰7萬人為水庫蓄水遷異鄉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