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8月27日電(記者吳振東、俞菀)近日,“上海小學一年級第一冊新版語文課本刪除原有八篇古詩”一事在網上引起很大反響。支持者肯定其減負意義,質疑者則擔憂:拿古詩“開刀”,是否不利于小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刪除古詩”只是改變教學方式?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被“瘦身”:除刪除原教材最后單元的5篇課文外,《畫》《草》《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也將退出;同時,一年級識字量從原來要求的353個減少到296個,寫字量從296個減至118個。 “改革的總目標是減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表示,此次對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瘦身”,是為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讓學習更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回應家長和社會的期望。 教材“瘦身”受到大多數受訪一線教師的認同。有教師表示,課本中的古詩詞,孩子們大都在家里或幼兒園就學習過,小學老師沒了硬性規定,反倒可以用更適合孩子認知規律的聽讀方式,讓他們真正浸潤到古詩的熏陶中。 “按照修訂后的教材,老師可以做到3天教授2篇新課,空下來的時間能幫助學生打牢拼音和識字基礎,或引導他們進行有益的課外閱讀。”上海黃浦區武寧路小學語文老師陳靜說。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表示,此次教材的修訂經過了大量的先期調研。“對上海17個區縣867人次小學語文教師的調查顯示,41%的教師認為其中部分課文較長,學生學習有困難;37%的教師認為識字量偏多,應適度減少,因此對部分課文篇目作出了調整。” 至于古詩誦讀部分,薛峰解釋,只是改變了教學方式,不再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在教材中,而是通過課前兩分鐘、語文拓展課和學科活動等時間,以學生聽錄音磁帶或跟著教師示范誦讀的方式進行。“課本中減少古詩量,并不意味著我們削弱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而是為了減輕給孩子們不必要的認讀和記憶負擔,老師和學生也都能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
相關閱讀:
- [ 09-09]語文教材改革,不僅僅關乎魯迅
- [ 09-07][教育奠基中國]1988年:中小學教材改革的發端
- [ 08-26]加教師罷工開學未知 華裔家長自購教材家中授課
- [ 08-19]演藝界抵制吸毒藝人 評論:反面教材的作用
- [ 08-15]落馬官員“墨寶” 堪為反面教材
- [ 08-09]今秋多學科更換新教材 新學期教材或20日后可買到
- [ 08-05]日媒揭秘所謂“二炮教材”炒作中國“增核彈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