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減負非得拿古詩“開刀”? 盡管有家長坦言,學校或家庭在教孩子學詩過程中,確實存在讓孩子教條式背誦、默寫全文的現象,孩子未必能甚解“詩意”,但不少家長仍質疑“減負就非得拿古詩‘開刀’?” 上海浦東新區機關干部、“寶寶念詩”微信公眾賬號發起人韓可勝認為,詩歌是韻文,即使當順口溜,也比一些課本中保留的現當代文章更容易記,也更讓人終身受益。“上千年檢驗下來的韻文,要比編造出來的假童話或假的勵志故事好得多,絕不能遺忘中華文化中最寶貴的東西。” 網民“佛鈴花”說:“詩歌是傳統文化集大成者,小時候即使不懂古詩,但讀起來朗朗上口,趁著年紀小記憶好,多背些古詩真的能多受點熏陶。” 還有家長表示,雖然家長在家也會教孩子背誦古詩,但學校正規教育對孩子的啟蒙意義更大,不可輕易退出課堂。 教材改革應給家長、學生更多發言權 無論是此次上海語文教材修訂,還是今年6月語文出版社將歌曲《天路》、《蝸牛》納入教材,幾乎每一次語文教材的變革都會引發社會熱議。減負目標之下,怎樣對課文進行取舍?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副教授董蓓菲表示,“課程修訂不是簡單地加加減減,課文遴選首先應符合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征,能否做到順天性而教、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指標。” 上海金山區海棠小學校長錢歡欣認為,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學應從其生活體驗和認知特點出發,直面語言、直面心靈,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包容、歡愉。她還建議,在教材修訂過程中,應給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更多話語權。“比如,可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課文,學校應該呵護孩子學習上的快樂。” 據了解,為更好推進小學語文教材的改革,落實全面“零起點”教學,目前,上海市教委已組織團隊,將在2014年下半年,對整套小學語文教材作全面的評估,征集一線教師對教材的意見,為整套教材的修訂提供依據。同時,還要求學校通過“開放日”活動、家長會等方式,促進家校互動,及時地調整學校的相關工作。 |
相關閱讀:
- [ 09-09]語文教材改革,不僅僅關乎魯迅
- [ 09-07][教育奠基中國]1988年:中小學教材改革的發端
- [ 08-26]加教師罷工開學未知 華裔家長自購教材家中授課
- [ 08-19]演藝界抵制吸毒藝人 評論:反面教材的作用
- [ 08-15]落馬官員“墨寶” 堪為反面教材
- [ 08-09]今秋多學科更換新教材 新學期教材或20日后可買到
- [ 08-05]日媒揭秘所謂“二炮教材”炒作中國“增核彈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