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花大力氣引進的海歸人才,卻因不適應國內環境,出現“水土不服”。 近日,由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及高等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教育改革校院長交流研討會上,全國多所高校的校長及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道出上述苦惱。 引進人才 提升高校辦學水平 近十年來,國內各高校先后加大力度引進海歸教師,取得一定的效果,提升了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 江蘇省各高校引進的年輕教授中,很多人都有“海歸”背景。“這一批年輕教授,多數在國外求學或者工作時就已經在各自研究的領域有比較突出的成果,而且在團隊中扮演重要角色。”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陳雙林說,南師大最年輕教授郭志剛在美國取得博士后學位之后,一直在美國希望城國家醫療中心貝克曼研究所工作,“我們學院去年年底成功把他‘挖’回國”。 蘇州大學人事處姜建明處長認為,“人才強校”戰略讓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有了顯著提升。2010年,蘇大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88項、國家社科基金24項,均位居全國地方高校首位。 了解人才 提倡教師多接地氣 教育改革、學校發展靠的是人才,但是花大力氣引進的海歸人才,水土不服的情況并不鮮見,如何讓海歸們接地氣,著實讓校長們傷腦筋。 首都經貿大學校長王稼瓊坦言:“最大的問題就是海歸人才不接地氣,不了解實際情況。”一些海歸教師進入國內院校后,發現在國內發展空間不足,不適應國內的管理體制,甚至一部分海歸教師因為戶籍、家庭等原因又離開了中國。 海歸本身就是從國內走出去,學成后又回到國內的一個群體,對于國內各種環境的認識應該要比在華外國人更清楚。然而,學術型海歸進入高校之后,無法迅速建立起因留學生活而中斷的人際關系,缺少與同事和社會互動的共同話語;難以適應工作應酬與個人生活的過度交叉而產生抵觸情緒;還有一些人習慣了國外相對自由和松散的生活方式,回國后新的生活環境和快節奏的工作讓他們對曾經熟悉的環境難以適應。 呵護人才 提供更多學研機會 誠然,國內外教育體制有所不同是造成學術型海歸水土不服的一個原因。王稼瓊認為,高校需要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不用單一的標準考核海歸老師。改革要體現學校特色,這也是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國內高校在條件允許之下,盡力為優秀海歸人才提供機會。國內科研環境某些方面可能不如歐美國家優越,但也逐漸接近。 活躍在大學校園里的海歸教授們,在科技創新和教學方面,帶回發達國家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施一公教授回到清華大學擔任生物科學學院院長,隨即進行了改革,取得成效;海歸教授杜震宇在暑假成為“中國好作業”導師,將自己的想法帶給中小學生。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教授張捷認為,大量海外留學人員返回祖國,對創新型國家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柯國笠 徐鵬) |
相關閱讀:
- [ 08-28]“海歸”創業者吳文靖:把婦聯給我的堅持傳遞給更多姐妹
- [ 08-27]亞運會國奧男足名單公布:綠城5將入圍 海歸僅1人
- [ 08-17]為何只有7%海歸投身文創產業?
- [ 08-15]對哈佛碩士“海歸”當城管毋需驚詫
- [ 08-15]“海歸男”壓力大行為反常 踢孕婦挑起肢體沖突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