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霸權夢始于中東熄于中東 想要撤離不容易
2014-08-31 10:54:43? ?來源:瞭望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想要撤離不容易: 美國在中東戰略收縮引發新問題 事實上,從小布什政府后期,美國就出現中東戰略收縮的跡象。當時,小布什向尼克松時期的高層智囊基辛格請教,是“尼克松主義”抬頭的先兆;撤換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則是政策轉折的風向標,這與美國當年在朝鮮戰場撤換麥克阿瑟、在越南戰場上麥克納馬拉辭職異曲同工;將伊拉克安全部隊推向前線,實行“伊人治伊”,這與當初在越南戰爭中推行“越南化”政策如出一轍。2009年奧巴馬上臺后,美戰略收縮的幅度更趨加大:2009年6月初,奧巴馬在開羅發表緩和與伊斯蘭世界關系演講,完全可與1969年尼克松在關島發表“尼克松主義”比擬。 數年來,美國中東戰略收縮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降低反恐調門,并在2011年從伊拉克撤軍,準備于2014年從阿富汗撤軍。二是在2011年中東劇變后,美國雖在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策動政權更替,但主要采取經濟制裁、資助反對派等“文斗”方式,拒絕直接軍事介入。如2013年8月敘化武事件曝光后,奧巴馬無視“使用化武就動武”的承諾和盟友慫恿,接受了“化武換和平”方案。三是在伊朗問題上,美國不顧地區盟友反對,積極回應魯哈尼“魅力攻勢”。兩國總統最終實現首次通信、首次通話,僵持十年多的伊核危機首次出現降溫趨勢,各方先是于2013年11月24日達成初步協議,2014年2月又啟動一攬子解決核問題的直接談判。 美國獨霸中東固然是導致中東動蕩的淵藪,但中東已出現“功能紊亂”,美國在此關鍵時刻加速從中東收縮,使中東出現極大的“不適應癥”,各種新舊矛盾日趨迸發。 一是教派沖突矛盾日趨公開化。中東遜尼派與什葉派間雖然有矛盾,但長期處于“潛伏期”。2011年中東劇變后,該矛盾被明顯“激活”,敘利亞內戰升溫使該國成為教派矛盾的“輻射源”,以沙特為代表的遜尼派,以及以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都將敘利亞視為主要競技場。伊拉克教派矛盾本就十分突出,而2014年6月“伊斯蘭國”攪局,使該國教派矛盾更加激化。而敘伊兩國地處中東教派斷裂線的中心位置,地區輻射效應明顯。中東各國大多是遜尼派與什葉派雜居,如果任由中東教派矛盾升溫,將會使這些國家內耗加劇甚至元氣大傷,并對地區和整個世界構成持續威脅。 二是極端恐怖勢力空前壯大。美國撤軍和中東劇變,使地區權力真空增多,持續十年的反恐戰爭功虧一簣,此前一度收斂的恐怖主義勢力重新壯大。一方面,過去鮮少恐怖活動的國家,成為恐怖主義“新天堂”。敘利亞由“和平綠洲”變成“全球圣戰”的大本營;利比亞極端勢力漸成氣候,“利比亞伊斯蘭戰斗團”死灰復燃,并涌現出不少新的極端組織;埃及變局后,活躍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埃及籍“基地”分子紛紛回國,境內被關押的伊斯蘭分子也恢復自由,該國恐怖襲擊增多。另一方面,也門、伊拉克等國恐情更加嚴峻。尤其是“伊斯蘭國”攻城略地并公開“建國”,意味該國反恐形勢已經從量變演變到質變階段。 三是地緣版圖碎片化趨勢日趨明顯。當前中東地緣版圖主要是當年英法殖民者為“委任統治”而人為劃定的,各國內部部族、教派、民族矛盾突出,地區秩序基礎并不牢固。2011年中東劇變后,中東強人政權紛紛被推翻或遭削弱,致使潛在的部族、民族矛盾公開化,促使分離主義抬頭。也門南部重新出現分離呼聲,北部胡塞武裝擁兵自重。利比亞在卡扎菲政權倒臺后,日趨分裂為的黎波里塔尼亞、昔蘭尼加和費贊三部分,要求實現聯邦制等分離主義傾向日益增強。伊拉克局勢在伊戰后,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人之間的教派矛盾日趨升溫,使該國一分為三可能性日增。這種地緣分裂苗頭,無疑是導致中東局勢動蕩長期化的禍根。 而2014年6月以來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則是這種動蕩源的總代表,而該組織的興起與美國戰略收縮政策直接相關。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此前在美國和伊拉克安全部隊打擊下,本已元氣大傷,42位高級領導人中有34人被殺或被擒。但美國撤軍使其重新壯大起來。2014年6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詹姆斯·阿莫斯認為,如果美軍沒有在2011年全部撤出伊拉克,ISIS就不會占領伊拉克中部,馬利基政府和遜尼派之間的政治分歧就不會日益加劇。 “戰略收縮”還是“重返中東” 美國處在兩難境地 當前,美國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花大力氣搞好國內經濟,同時還要集中精力應對中國崛起對美國帶來的傳統安全挑戰。在此背景下,美國對中東地區的“戰略興趣”日趨下降,中東戰略收縮步伐不斷加快。但美國在中東進行戰略收縮的前提,是中東局勢不失控,尤其不能威脅美國的利益和安全。2013年七八月間,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受命謀劃美國未來中東政策。賴斯等認為,美國應避免讓中東熱點事件左右美國外交議程,除非出現美國盟友遭入侵、石油供應中斷,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否則美國將避免在中東使用武力。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當前中東日趨陷入大亂局:利比亞陷入混戰、埃及轉型艱難、敘利亞內戰僵持、伊拉克瀕臨崩潰、巴以沖突難以平息、伊核談判遲遲難以突破。所有這些,都迫使美國不得不時時“牽掛中東”,難以安心進行戰略收縮。尤其是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其政策血腥極端,戰斗力強大,攻擊方向飄忽不定,且政治野心極大,宣稱將建立地跨西亞北非的“哈里發帝國”。“伊斯蘭國”的膨脹和擴張態勢,不僅威脅伊朗、敘利亞等美國的地區對手,也威脅沙特、約旦等美國的中東盟友。而該組織近期斬首美國記者,以及此前揚言血洗美國,意味著該組織對美國公民和本土安全也在構成威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14年8月以來,美國開始對該組織持續發動空襲。 中東壞消息不斷,令美國決策者面臨艱難抉擇:繼續堅持戰略收縮,容忍“伊斯蘭國”壯大;還是加大重返中東,全力圍剿伊斯蘭極端勢力。在特定時空內,美國不可能駐足東亞與西亞兩個“戰略重心”,沒有能力在應對中國傳統安全挑戰的同時,應對來自伊斯蘭極端勢力的非傳統安全挑戰。這種“選邊”對美國無疑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事實上,無論美國將戰略重心置于中東還是亞太,其都會內心充滿焦慮,擔憂其認定的另一個威脅源頭進一步壯大。這種“按倒葫蘆起來瓢”的戰略窘境,歸根到底是美國咎由自取的結果。(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研究所) |
相關閱讀:
- [ 08-16]美對印大賣軍火居心叵測 既為“銀子”也為霸權
- [ 08-11]互聯網世界沒有“霸權帝國”
- [ 08-08]互聯網世界沒有“霸權帝國”
- [ 08-05]俄官員:美總統發起新“冷戰”是為推遲霸權結束
- [ 08-05]外媒:社交網絡已成美國確保其霸權的新戰場
- [ 07-28]一戰起因:歐洲列強爭奪利益 霸權野心膨脹
- [ 07-17]外媒:金磚國家“逆襲” 威脅西方金融霸權
- [ 07-07]俄媒:金磚開發銀行將向美國金融霸權發出挑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