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在2014年中國資產管理年會上,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李志磊發表題為《銀行業資產管理的發展與未來》的演講,提出了未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和努力的方向,警示行業關注跨行業交叉性風險有所上升、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等四大風險。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李志磊提出了未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和努力的方向,一是將保護投資人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二是進一步提升產品創設、投資研究和風險管理能力,三是培育客戶長期投資理念,培養壯大機構投資者。
李志磊認為,早在2008年,美國的金融產品在金融業資產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70%,而目前在我國,這一比例不到10%,這說明未來我國的市場有巨大發展空間。
在他看來,隨著居民財富的快速積累,保值增值需求愈加迫切,銀行存款利息已不能滿足投資者的理財需求,資產管理的渠道逐漸多樣化,存款“脫媒”效應開始逐漸顯現。
截止到今年6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存續理財產品51477款,理財資金余額12.57萬億元。銀行理財業務已成為國內資產管理行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國內大部分居民財產保值增值的主要渠道之一。
從收益上看,2013年度銀行理財產品共為客戶創造收益超過4500億元,年化加權平均收益率達到4.13%,切實提高了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是由于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財富積累效應。199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510元,2013年為26955元,增長16.85倍。
不過目前國內資產管理行業處于發展初期,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需引起重視和關注。
李志磊認為應關注四大風險:一是目前業務仍是以產品為中心,由此帶來各種服務不當的問題。包括未按照風險適當型原則,對客戶進行分類分層管理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以致未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客戶;信息披露不充分;誤導銷售現象依然存在,片面強調產品可能帶來的高收益。
二是跨行業交叉性風險有所上升。多方合作的交叉性金融產品在市場上也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產品結構過于復雜、合同約定責任不清、變相監管套利、跨行業和市場的風險傳遞等各類問題及風險點。三是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資產管理理念單一。各類機構在量身定制的個性化產品設計能力上仍有缺陷,產品同質化趨勢明顯,多樣化不足,部分銀行簡單抄襲。
四是產品仍以短期現金管理為主,資產管理屬性不強,客戶缺乏長期投資意識。一方面原因在于國內普通投資者的投資習慣及理念,但另外一方面也與國內資產管理員業務定位不夠清晰、理財產品的資產管理屬性不強有較大關系。
李志磊表示,中國目前正在構建走向統一的大資產管理的市場,各類機構應該把握難得的機遇,通過合理創新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編輯 王芳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