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數十萬家企業中最大最強的一個群體,500家企業營收總額達56.68萬億元,只比全國GDP總值少2000億元。在整體收入規模連年創出歷史新高的同時,是收入利潤率和凈資產利潤率連續3年下滑,平均盈利能力甚至不足美國500強企業的一半,近四分之一上榜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低于或等于1年期存款利率。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2日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發展報告,透射出中國大企業“大而不強”問題愈發嚴峻。大企業為何陷入“越大越弱”的尷尬境地?該如何提質增效?政府和社會又該為企業營造怎樣的發展環境?都是十分現實而又急迫的問題。 盈利能力不足美國企業一半 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達56.6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3.31%;入圍門檻升至228.6億元,上榜企業個個堪稱“巨無霸”,其中,營收上千億元的大企業比上年增加11家達到131家;100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數量居世界第二。 這些傲人數據的另一面,卻是盈利能力的差強人意。數據顯示,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利潤率為4.24%,資產利潤率為1.36%,均連續3年下降,大企業利潤增長落后于營業收入和資產增長速度。 “在所有4個利潤率指標上,中國企業500強均落后于世界500強與美國500強,中國大企業的盈利能力確實令人擔憂。”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李建明說。 以美國作對比,中國企業500強營收利潤率不到美國500強的一半;對比最近3年世界500強中美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美國企業盈利率持續提升,中國企業盈利能力卻在逐年下滑,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企業500強中,有118家凈資產收益率低于或等于3.3%,甚至不如商業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還有41家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為負。 “大而不強”的背后 大企業緣何陷入“大而不強”的尷尬境地?“關鍵癥結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說。比如,目前我國高端芯片和通用芯片對外依存度超過95%,基礎電路工藝落后發達國家約5年。 一個突出原因是,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明顯不足:世界500強中92家中國內地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只有1.16%,與上年相比甚至還下降0.05個百分點;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 “大量企業以引進技術、組裝生產為主,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出口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不高。”在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看來,在對未來發展具有關鍵、顛覆性影響的重大技術創新上,歐美國家的領先優勢和我國的弱勢地位形成鮮明對比。 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經營能力仍處較低水平。以品牌打造為例,我國企業500強總體規模已接近美國500強四分之三,但在世界知名品牌培育上卻無甚建樹: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強、全球最具價值品牌均無中國品牌上榜。 此外,我國大企業更多分布在黑色冶金、建筑業、一般有色冶金及壓延加工業等傳統的重化工特征顯著行業,產業結構低級形態特征仍十分突出。“世界500強上榜的中國企業,明顯占優勢的都是采礦與原油生產、金屬產品、工程與建筑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屬產業低級形態,與美日等國相比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道路依然還很漫長。”繆榮說。 “做強”需要新思路 如何擺脫“大而不強”的現狀?在李建明看來,大企業發展需要新思路,支持經濟增長的資源要素稟賦條件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繼續追求高增長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大企業應確立與新常態相適應的發展規劃,避免因追求過高增長速度而進一步加大庫存與產能過剩壓力。 “放棄長期以來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和營收增長的以量取勝策略,轉而追求‘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更多關注綠色環保、增長質量。”李建明說。 前述報告指出,當前世界正在迎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一些重要研究領域和前沿方向已經出現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將成為新科技革命和“新工業革命”的科學基礎和知識源泉,有望為世界經濟增長和人類文明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國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發展和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升的關鍵階段,必須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來通盤考慮。”李錦提醒,大企業應堅持走創新發展道路,通過創新來降低成本、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增強產品競爭力,進而拓展盈利空間。 此外,專家認為,要推動我國大企業以技術與產品創新實現企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發展,必須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社會資金多元化投入的局面,支持大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創新能力建設和產學研合作。(記者 華曄迪、陶冶) |
相關閱讀:
- [ 09-02]美企業為避稅遷往國外 被批“不愛國”引爭議
- [ 09-02]大S夫家企業“俏江南”臺北店停業 品牌疑遭放棄
- [ 09-02]互聯網企業“遷居”長樂 再造一個福州軟件園
- [ 09-02]三明高速交警再曝光22家“四非四違”典型企業
- [ 09-02]工行龍巖分行“六個積極”推進小企業金融業務發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