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
2014-09-02 21:26:35??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人民日報發表任仲平文章: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一)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泊于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列艦,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隨軍記者朱啟平目睹了這一幕。簽字完畢,一看表,時間正是9點18分。 從“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候,到9月2日的勝利時刻,戰敗者乘船遠去的“落日”余暉中,英勇悲壯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9月3日,四萬萬中國人民舉國同慶,慶祝屬于自己的勝利。 有人說,短暫的20世紀也是“戰爭的世紀”。在這個充滿苦難的百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席卷歐、亞、非三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4年烽火,吞噬了上千萬人的生命。時隔21年,傷口還未愈合,更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波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人口4/5被卷入,1.9億人因戰火而傷亡。 “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這句源自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臺詞,成了描述二戰氣息的經典語言。那場給人類帶來浩劫的戰爭已永遠地成為了歷史,但灼熱的歷史依舊在燃燒,戰爭的陰霾從未在這個星球上徹底散去。 近70年來,世界一直處于漫長的“戰后時期”:戰爭的土壤沒有被徹底清除,挑戰公理正義的右翼勢力正在復活;改善全球治理的努力雖在加大,多邊協商機制依然脆弱。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一直與捍衛用幾千萬人生命換來的勝利成果息息相關。 雨果曾說,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反映過去的倒影。站在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回望,為什么一戰的慘痛教訓未能避免二戰的發生?怎樣杜絕20世紀人類浩劫的重演?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們,如何進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環,找到和平與發展的光明之路? (二)“想獲得和平必須了解戰爭”,歷史學家這樣總結。 西方有個流行的比喻: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上半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下半場,中間二十多年是“幕間休息”。 1919年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成為一戰后國際體系的重要基礎。整個會議被英、法、美三國把持,它們與日本等國瓜分了同盟國集團此前的勢力范圍。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利益,則淪為犧牲品。 以分贓為目的的“和會”與“和約”,注定無法徹底清除引發戰爭的根源、實現真正持久的和平,卻為德、日法西斯后來發動二戰埋下禍根。沒有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沒有民主化的國際制度,弱國、小國和窮國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強權政治的橫行只會進一步刺激侵略的貪欲。 歷史證明,在炮火難以撼動的舊國際體系下,一場更為可怕的戰爭已經播下種子。法國元帥福煦在《凡爾賽和約》簽字后說:“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列寧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一戰結束后20年,武裝人員比1913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國與國之間的對抗和種族仇恨仍舊根深蒂固。 二戰爆發前,從來不坐飛機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專門坐飛機去德國與希特勒簽訂協定,然后在世人面前舉起記錄《慕尼黑協定》的那幾張白紙,高聲宣布說他與法國總理達拉第“為世界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結果不到一年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以空前殘酷的方式,給人們帶來無比沉重的啟示。 |
相關閱讀:
- [ 09-02]人民日報評論員:解決好黨員干部的角色定位問題
- [ 09-01]人民日報評論員:始終繃緊作風建設這根弦
- [ 09-01]人民日報頭版發文:部分黨員黨內培植小團體小山頭
- [ 08-30]鳳凰網:福建書記人民日報撰文談學習《擺脫貧困》一書體會
- [ 08-30]中國學網:福建書記人民日報撰文談學習《擺脫貧困》一書體會
- [ 08-29]人民日報評論員: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 [ 08-29]人民日報評論員:修身律己 校準價值航向
- [ 08-29]人民日報:房貸審批既沒趨嚴也未放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